第一百七十七章 惊澜再起
杨延昭那份详陈边患未已、恳请朝廷继续支持的奏章,如同石沉大海,在送往汴梁后并未激起预期的回应。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来自朝廷,看似寻常却暗藏机锋的文书。
先是三司以“国库支用浩繁,需加核验”为由,派出了一个新的审计班子,进驻北疆,要求核查近年所有军费开支、粮饷账目,其细致程度远超以往,带着一种不查出问题不罢休的架势。
紧接着,枢密院下文,以“优抚边军久戍之苦”为名,再次提出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将领轮换方案,名单上赫然包括了石普、李士彬等西线核心将领,甚至还有杨延训麾下“掠火骑”的几名骨干军官。其意图不言自明——进一步瓦解杨延昭对北疆军队,尤其是对一线作战部队的控制力。
更让北疆将领们感到愤懑的是,兵部也来了一道公文,质疑北疆“擅改军制”、“私蓄甲兵”,要求杨延昭详细禀报“掠火骑”的编成、员额、装备以及军工作坊研发新式军械的“依据”和“流程”。
一道道公文,如同一张不断收紧的网,从财政、人事、军事等多个层面,向着杨延昭笼罩而来。王钦若的攻势,不再是简单的谗言构陷,而是利用朝廷的制度与权柄,进行着步步紧逼的“合法”打压。
定州节度使府内的气氛,变得空前凝重。
“太师!朝廷这是要干什么?查账?轮换?还要我们上报军机?这分明是不信任我们,要把我们手脚全都捆住!”杨延训气得脸色铁青,拳头握得咯咯作响。他性情刚烈,最受不得这种窝囊气。
连一向沉稳的杨延浦,也从西线赶回,面带忧色:“六郎,朝廷此番动作,非同可。若账目被他们找出些许瑕疵,便可大做文章;若骨干将领被调离,军心必然浮动;而那新式军械若是被他们拿了去,只怕……”
所有人都明白,一旦在这些方面被抓住把柄,王钦若便可借题发挥,给杨延昭扣上“贪墨军饷”、“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等更严重的罪名。
杨延昭坐在主位之上,面色沉静如水,听着诸位兄弟和部下的愤懑与担忧。他缓缓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方才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稳定人心的力量:
“他们急了。”
众人一愣。
“耶律隆庆新败,北疆暂安,他们便以为有了鸟尽弓藏的资本。”杨延昭放下茶杯,目光扫过众人,“所以,他们用这些手段,想逼我们就范,想让我们自乱阵脚,想找到攻击我们的借口。”
他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语气转而铿锵:“但我们偏不!他们查账,我们就让他们查!北疆的每一文钱,都用在边防和将士身上,账目清晰,不怕人看!他们要轮换将领,我们可以协商,但前提是,接任者必须熟悉边情,有能力稳住防线,绝不能拿边关安危儿戏!至于军械之事……”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芒:“乃军中机密,关乎将士生死,岂能轻易示人?按制度,枢密院、兵部若有疑问,可派员前来观摩,但想拿走图样配方,绝无可能!”
这是原则性的底线,绝不能退让。
“那……我们具体该如何应对?”杨延光问道。他知道,光是态度强硬还不够,需要有具体的策略。
杨延昭早已胸有成竹:“第一,对待审计班子,以礼相待,他们要查什么,只要不涉及军机,一律提供。但派我们的人全程‘陪同’,他们去哪里,看什么账,问什么人,都要记录在案。同时,将我们历年保障军需、维持边防的艰难,以及朝廷时有拖延粮饷的旧账,也‘不经意’地让他们看到一些。”
这是要以透明对审查,同时反将一军,让朝廷的人也看看边关的不易。
“第二,关于轮换,由延光你负责与枢密院来使交涉。态度要诚恳,表示理解朝廷体恤之意,但必须强调边关专业性和延续性的重要。可以同意部分非关键岗位的轮换,但石普、李士彬等西线支柱,以及‘掠火骑’核心军官,绝不能动!若朝廷强逼,便以西线夏寇猖獗,临阵易将乃兵家大忌为由,据理力争!必要时,可请西线将士联名上书,陈明利害!”
这是以边防实际需要为盾牌,抵御不合理的人事调动。
“第三,军工作坊之事,由延环负责。严格保密条例,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窥探核心工艺。若朝廷派人来‘观摩’,可以让他们看一些无关紧要的环节,或者已经淘汰的旧械。想要更多?让他们拿着陛下的特旨来!”
这是寸土不让,坚守军事机密底线。
“此外,”杨延昭看向王贵,“让我们在汴梁的人,将朝廷此番‘苛待’边军、不顾边防实际的举动,巧妙地散播出去。尤其是要让那些清流言官和关心边事的士林人士知道。我倒要看看,这‘自毁长城’的骂名,他王钦若担不担得起!”
舆论,也是一把利器。
分派已定,众人心中稍安,各自领命而去。
接下来的日子,定州城仿佛变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审计班子在庞大的账册库房中埋头查账,身边却总有北疆的文吏“热情”陪同,不时还“抱怨”几句边关粮饷转运之难;枢密院的使者与杨延光等人反复磋商,唇枪舌剑,围绕着轮换名单争得面红耳赤;而杨延环则牢牢守着他的军工作坊,对朝廷的质询,一律以“此乃军机,非奉明诏不敢泄”挡回。
北疆上下,在杨延昭的统领下,展现出了惊饶韧性与纪律。面对来自朝廷的压力,没有慌乱,没有怨言(至少表面如此),只有一种沉默而坚定的执校这种铁板一块的姿态,反而让那些来自汴梁的“钦差”们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而与此同时,关于朝廷苛待边军、猜忌功臣的议论,也开始在汴梁的茶楼酒肆、士林清议中悄然流传开来,引起了不少人对王钦若等饶非议。
杨延昭便在这惊涛骇浪之中,如同真正的砥柱,稳稳地屹立在北疆。他以事实为盾,以道理为矛,以边关安危为质,与来自汴梁的政治风暴,进行着一场看似被动,实则步步为营的较量。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王钦若绝不会就此罢休。眼前的这些公文、审计、质询,或许都只是前奏。真正的杀招,恐怕还在后面。这场关乎北疆命运,也关乎杨延昭生死荣辱的政治博弈,远未到结束的时候。惊澜再起,砥柱能否依旧惊涛骇浪?考验的,是耐心,是智慧,更是绝对的实力。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