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暗流汹涌
王钦若那番裹挟着猜忌与杀机的密奏,如同在平静的汴梁官场投下了一块巨石。虽然官家赵恒并未立刻下旨召杨延昭入朝,但那句“容朕再想想”以及福宁殿内持续的低气压,足以让所有嗅觉敏锐的朝臣意识到,一场针对北疆那位功勋卓着统帅的政治风暴,正在皇权的默许下悄然酝酿。
风向的转变是微妙而迅速的。之前那些因杨延昭赫赫战功而有所收敛的质疑和攻击,此刻仿佛得到了某种无形的鼓励,再次甚嚣尘上。御史台的弹劾奏章开始增多,内容虽未如王钦若那般赤裸,但字里行间无不围绕着“武将权重”、“边镇跋扈”、“需加节制”等话题做文章。一些原本与杨延昭交好或中立的官员,也感受到了压力,变得沉默或疏远。
定州城内的杨延昭,几乎在第一时间就通过杨延光和王贵构建的情报网络,清晰地把握到了汴梁这股涌动的暗流。
“太师,王钦若一党动作频频,朝中非议之声渐起。我们是否要上书自辩?或联络寇准等大人,在朝中代为周旋?”杨延光忧心忡忡地建议道。他深知,一旦“跋扈”、“拥兵自重”的罪名被坐实,后果不堪设想。
杨延昭却摇了摇头,神色依旧平静:“自辩?那便是示弱,等于承认了他们指控的可能性。联络朝臣?此时谁为我们话,谁便可能被王钦若打为同党,徒增牵连。此刻我们在汴梁越是活动,便越显得心虚,越授人以柄。”
他走到巨大的北疆舆图前,目光沉静地扫过上面的山川城池与兵力部署,缓缓道:“他们攻击我们的根本,在于认为北疆已安,我杨延昭已无大用,甚至成了威胁。那么,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汴梁争辩,而是要让所有人,尤其是让陛下看清楚两件事。”
“第一,北疆,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杨延昭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辽国的方向,“耶律隆庆虽败,辽国犹在!萧耨斤母子初立,威望不足,内部倾轧必更加激烈。一个混乱而不可预测的邻居,其威胁未必于一个强大的耶律隆庆!还有西夏李元昊,狼子野心,从未熄灭!西线烽火,随时可能再起!这北疆的安宁,是用无数将士的鲜血和持续的警惕换来的,绝非理所当然!”
“第二,”他的手指移回代表北疆的广袤区域,“要让陛下和朝堂诸公明白,维系北疆防线,需要的是什么!不是一纸空文,不是几个夸夸其谈的文人,而是能征善战的将士、充裕的粮饷、犀利的军械,以及一个能够统筹全局、令行禁止的统帅!离了这些,这看似稳固的边关,顷刻间便会土崩瓦解!”
他的策略清晰而坚定:以事实话,用北疆不可或缺的防御价值和潜在的现实威胁,来反击那些基于猜忌的政治构陷。
“延光,你立刻以我的名义,起草一份奏章。”杨延昭吩咐道,“内容不必涉及朝中是非,只陈述边务。详细禀明辽国内乱之后,其边境各部族动向不明,股溃兵扰边风险增加;西夏李元昊近期频繁调动兵力,西线压力未减;并再次恳请朝廷,继续保障北疆军需,尤其是加强西线粮饷器械供应,以防不测。奏章语气要恭谨,但事实要列举得充分,要让陛下感受到边关依旧紧绷的脉搏!”
这是一份看似常规的军情奏报,实则是在向汴梁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北疆仍需重兵把守,仍需大量资源投入,远未到鸟尽弓藏之时!
“另外,”杨延昭看向王贵,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王贵,让你的人,在辽国和西夏那边,再‘帮帮忙’。”
王贵心领神会:“太师的意思是?”
“让辽国边境,再‘热闹’一点。”杨延昭淡淡道,“比如,让某些被打散的耶律隆庆残部,‘走投无路’之下,试着冲击一下我们的边境,规模不必大,但要让他们‘碰得头破血流’。或者,让西夏的游骑,‘意外’地发现我们某个看似‘防御薄弱’的屯田点,然后……让他们有来无回。”
他要用这些规模的、可控的边境冲突,来印证他奏章中所言的“风险”,用敌饶血,来证明北疆存在的必要性和他杨延昭的价值。
“还有,”杨延昭补充道,“将我们之前记录的、关于朝廷派来的那些‘协理’军官,是如何不谙边事、甚至险些贻误军机的‘实例’,整理成册,但不急于上奏,先秘存起来。必要时,这些都是证明‘外人’难以掌控北疆复杂局面的证据。”
“属下明白!”王贵和杨延光齐声应道,心中对杨延昭的沉着与谋略深感佩服。这是在不动声色间,构建起一道事实的防线,用以抵御来自汴梁的政治风暴。
命令迅速被执校一份措辞严谨、充满忧患意识的边情奏章从定州发出,驰往汴梁。与此同时,北疆边境线上,几场“恰到好处”的规模冲突接连发生,宋军均以极代价取得“胜利”,“挫败”了辽国溃兵和西夏游骑的“挑衅”。王贵则开始秘密整理那些“协理”军官的“黑材料”。
定州城内,一切如常。将士操练,屯田劳作,军工作坊叮当作响,仿佛对外界涌动的暗流一无所知。但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却在悄然增长。各级将领虽然未必完全清楚汴梁的暗涌,但都能感受到太师那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稳定剂。
杨延昭本人,则每日照常处理军务,巡视防务,神色平静,仿佛那场针对他的风暴与他无关。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偶尔从他凝望南方时那深邃的目光中,察觉到一丝隐藏极深的冷意。
他知道,与王钦若的这场斗争,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不见硝烟,却同样凶险。他不能退,也不能乱。他必须稳住北疆,用这万里边关的安危作为最重的筹码,与汴梁那深宫中的猜忌进行一场无声的博弈。
暗流汹涌,砥柱屹立。杨延昭以其卓越的定力和精准的反击策略,开始应对这场来自帝国心脏的政治危机。这场风暴最终将走向何方,取决于勇气,更取决于实力与价值。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