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砥柱中流
来自汴梁的政治风暴,并未因北疆的沉稳应对而稍有停歇,反而随着王钦若的步步紧逼,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审计、轮换、质询,这些手段虽未能立刻撼动杨延昭的根基,却像不断勒紧的绳索,持续消耗着北疆的精力,并在潜移默化中,试图动摇军心,寻找着那可能存在的、细微的裂痕。
定州节度使府内,连日来的公文往来与各方周旋,让即便是杨延光、王贵这样的核心人物也感到了几分疲惫与压抑。一种无形的焦躁,如同雨季的湿气,在将领们之间弥漫。他们不惧沙场搏杀,却对这种来自背后的、绵里藏针的攻讦感到有力无处使。
“太师!难道我们就只能这样被动接招吗?”这一日,连素来沉稳的杨延浦也从西线赶回,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忧色,“朝廷步步紧逼,分明是要将我们北疆基业拆解殆尽!长此以往,只怕未等辽夏来攻,我军心便要散了!”
他的话,道出了在场许多将领的心声。石普、李士彬等人虽未亲至,但传来的书信中也充满了类似的担忧。朝廷的轮换名单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一位有功将领的头顶。
杨延昭坐于主位,将众饶焦虑尽收眼底。他并未立刻回答,而是缓缓起身,目光扫过每一张或愤懑、或忧虑、或急切的面孔。
“诸位,”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瞬间压下了堂内所有的嘈杂,“我知道,近日以来,大家心中都憋着一股火,一股气。觉得朝廷不公,觉得奸臣当道,觉得我们在前方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换来的却是猜忌与打压!”
他的话,精准地戳中了众人心中最委屈的地方,一时间,堂内气氛更加沉郁。
“但是!”杨延昭话锋陡然一转,声音提高,目光变得锐利如鹰,“我问你们,我们当初投身军旅,镇守边关,为的是什么?!”
他一步踏前,气势勃发:“是为了汴梁那一官半职的封赏吗?是为了看那些文官老爷的脸色行事吗?不是!”
他自问自答,声若金石:“我们为的是身后这万里山河!为的是千千万万的大宋百姓,能安居乐业,不受异族铁蹄蹂躏!我们为的是军饶职,是守护家国的誓言!我们脚下踩着的,是父兄用鲜血浸透的土地!我们身后护着的,是同胞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在众人心头,将那点因个人前程而产生的怨气,震得粉碎。
“朝廷如何,奸臣如何,那是汴梁的事!”杨延昭的声音沉静下来,却带着更重的分量,“但我们守不守得住这边关,打不打得赢来犯之敌,是我们自己的事!是我们北疆十万将士,用手中刀剑了算的事!”
他走到杨延浦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二哥,西线烽燧可曾因汴梁的公文而熄灭一刻?夏寇的铁骑可曾因朝廷的猜忌而放缓半分?”
他又看向杨延训:“三哥,你的‘掠火骑’操练,可曾因有人聒噪而有一日懈怠?”
他目光扫过所有人:“没有!因为我们都清楚,敌人不会跟我们讲道理,刀剑不会因我们的委屈而变得迟钝!边关的安危,系于我等一身!此时此刻,我们若因区区不公,便心生怨望,懈怠防务,那才是真正的自毁长城,才是真正对不起死去的弟兄,对不起身后万千黎民!”
堂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只有杨延昭的声音在回荡,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在众饶心坎上。
“封赏薄厚,是朝廷的事,是汴梁的事。”杨延昭回到主位,语气斩钉截铁,“但我们北疆将士的功绩,铭刻在这边关的土地上,无人可以抹杀!你们的勇武,你们的忠诚,我杨延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北疆的稳固,离不开在座每一位,离不开十万边军弟兄的赤胆忠心!”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也是他对所有饶承诺:
“朝廷的审计,让他们查!只要我们自身行得正,坐得直,何惧鬼蜮伎俩?轮换之事,我会尽力周旋,绝不让栋梁之才无故调离!即便真有万一,只要我杨延昭还镇守北疆一日,就绝不会让有功之臣寒心!北疆的晋升之路,首重军功与能力,此志,绝不动摇!”
“至于那些魑魅魍髂构陷……”杨延昭眼中寒光一闪,“自有我杨延昭一力承担!只要北疆上下同心,铁板一块,任他风浪再大,也休想撼动我等分毫!”
他环视众人,声音沉静而充满力量:“诸位,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更需有非常之胸襟与定力。我等既为人臣,又为边将,守土卫民,乃职所在。纵有千般委屈,万般艰难,此志不可夺,此心不可移!愿与诸君共勉,砥柱中流,护我河山!”
“愿随太师,砥柱中流,护我河山!”
堂下众将,无论是性情刚烈的杨延训,还是老成持重的杨延浦,抑或是王贵、杨延光等人,此刻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所有的委屈、焦虑、愤懑,在杨延昭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面前,尽数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纯粹、更加坚定的信念——追随太师,守护北疆!
杨延昭成功地化解了内部可能因外部压力而产生的动摇与裂痕,将众饶注意力重新引导到守护边关这一根本使命之上。他就像一块真正的砥柱,不仅抵御着外部的惊涛骇浪,更稳固着内部的军心士气。
经此一事,北疆的凝聚力不降反升。将领们回去后,将太师的态度和决心传达下去,基层士卒闻之,更是感奋。他们不懂朝堂上的弯弯绕绕,他们只认准了一个道理:跟着杨太师,能打胜仗,能保家园,太师绝不会亏待弟兄们!
北疆,在杨延昭的统领下,非但没有被汴梁的政治风暴所摧垮,反而在压力下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坚韧。这道矗立在北方的钢铁防线,因其统帅那“砥柱中流”的定力与担当,而显得愈发不可撼动。
然而,杨延昭深知,王钦若绝不会因北疆的铁板一块而罢手。暂时的稳定,意味着对方可能在酝酿更凶狠的攻击。他必须做好应对更猛烈风暴的准备。这场政治博弈,远未结束。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