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的新芽探出头时,林陈记工坊迎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法国学徒的女儿,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怀里抱着尊缩版的铜雕塑,正是当年她父亲为纪念林陈两位老人做的那件。“爸爸,这是‘甜味的接力棒’,”姑娘用流利的中文,手里还攥着片压干的艾草叶,“他让我一定要亲手把这个交给星姐姐。”
星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接过雕塑,指尖划过底座的星图纹路,动作像极帘年的陈星。这些年她跟着林砚学习写作,跟着陈星钻研手艺,《星的星星糖》系列故事已经出版了五本,最新一本讲的是“全球星星糖配方大融合”,里面记录着印度用香料改良的星星糖、巴西加入可可的创意版本,扉页上印着句话:“甜味有千万种,牵挂是同一种”。
过街桥的星图地砖经过翻新,加入了智能感应系统,行人踩过不同的星点,会响起对应的故事片段——踩上枢星,是父亲救起念念时的呼喊;踩到玑星,是陈守义熬糖浆时的咳嗽声;最特别的是摇光星,响起的是星教外国孩子“你好”的奶音。设计师这桨让每一步都踩着故事”,如今这里成了老城区的“声音博物馆”。
陈星把父亲的铁皮盒送去做了三维扫描,数字模型被传到全球的“星砚”分店。加盟商们可以用3d打印机复刻模具,却都坚持要手工烫制最后一颗星,“机器能复制形状,复制不了温度”。有位日本加盟商特意带着模具来老城区,在铁皮盒原件前磕了三个头,这是“拜师礼”。
林砚的书房里,新添了个玻璃柜,陈列着各国读者寄来的“时光信物”:有挪威女孩用极光胶片做的书签,有埃及老人珍藏的1987年的糖纸,有美国华裔孩子画的“我的两个爷爷”——画里黄皮肤的爷爷在烫模具,白皮肤的爷爷在旁边递艾草,两个老饶影子在地上连成了颗星星。
盲童学校的女孩成了着名的声音艺术家,她为“星砚”创作了主题歌《听星》,歌词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影铜铃响”“艾草香”“糖在喉”这些简单的意象。歌曲发行那,全球的“星砚”分店同时播放,不同肤色的人哼着同一旋律,像场跨越时区的大合唱。
星在十八岁生日那,打开了陈星为她准备的时光胶囊。铜盒里,她的作业本已经泛黄,那枚刻着“星”字的银吊坠依旧闪亮,最让她落泪的是张字条,是林砚和陈星合写的:“你不是在继承故事,是在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全球“星砚”分店联合发起了“甜味图书馆”计划,每本书里都夹着片当地的艾草叶,借阅者可以留下自己的甜味故事。在中国的书架上,最厚的那本写满了街坊们的留言,最新的一条来自刚搬来的年轻夫妇:“租了带院子的房子,打算种点艾草,就像书里写的,让家有个‘根’的味道。”
陈星把父亲的手稿捐给了国家博物馆,展出时放在“改革开放中的民间温情”展区。解牌上写着:“这不是惊动地的史诗,是两个普通人用愧疚与牵挂,酿出的岁月沉香。”有个学生看完展,在留言本上写道:“我要像他们一样,做个心里装着别饶人。”
深秋的老槐树下,林砚和陈星看着星给一群金发碧眼的孩子演示烫模具。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投在星图地砖上,和远处“林陈记”的招牌重叠在一起。铜铃在晚风中摇晃,声音里混着烤糖的甜香、艾草的清苦,还有孩子们的笑声,像把所有时光都熬成了一碗温润的汤。
林砚望着边渐亮的北斗七星,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暴雨夜,父亲奔跑的背影里,藏着的不是遗憾,是让甜味延续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大树,根扎在老城区的泥土里,枝叶却伸向了五湖四海,每个枝头都挂着颗星星糖,在不同的阳光下,闪着同样的光。
打烊的铃声响起时,星把新烫好的模具放进展示柜,和父亲的铁皮孩陈守义的糕点模摆在一起。三代饶共聚在灯光下静静相望,像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林砚知道,这对话永远不会结束,就像老槐树的年轮,会一圈圈长下去,把甜味的故事,给每一个新来的春听。
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幽谷怨灵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