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的花又开了,白瓣沾着晨露,像撒了满地的星星糖。星站在工坊门口,把花瓣扫进竹匾——这是她新创的配方,要将槐花蜜融进艾草糖浆,要做“带着春甜味的星星”。她的动作已经相当娴熟,烙铁在木头上烫出北斗七星时,焦痕的深浅都恰到好处,像从陈星手里接过了根无形的接力棒。
法国学徒的女儿成了“星砚”欧洲区的负责人,她带着孩子来老城区“寻根”。男孩捧着曾祖父做的铜雕塑,在父亲的铁皮盒前不肯走,奶声奶气地问:“太爷爷刻的星星,为什么和林爷爷的长得一样呀?”星蹲下身,指着展柜里的星图:“因为好的约定,就像星星的位置,永远都不会变。”
过街桥的星图地砖升级成了全息投影,行人走过时,脚下会绽开虚拟的艾草花,花心里浮出对应的故事片段。有个程序员特意开发了配套App,扫描地砖就能看到全球“星砚”分店的实时画面——巴黎的学徒在教孩子编星星,非洲的店主在晒新收的艾草,南极科考站的队员举着星星糖和极光合影,不同时空的画面在全息投影里交织,像幅流动的世界地图。
林砚的书房里多了个地球仪,每个“星砚”分店的位置都钉着颗星星钉,星星的颜色随季节变化:春是嫩绿色,夏是碧蓝色,秋是金黄色,冬是雪白色。星在地球仪旁贴了张便签:“目前已点亮37颗星,目标是填满整个空。”
陈星把各国的艾草种子收集起来,在老槐树周围开辟了片“世界艾草园”。中国的艾草长得最挺拔,法国的带着淡淡的薰衣草香,非洲的叶片边缘有奇特的锯齿,不同品种的艾草在风中摇曳,却都朝着北斗七星的方向生长。“植物比人更懂牵挂,”陈星给艾草浇水时,“不管来自哪里,根都会往一起凑。”
星的第二本故事集被翻译成了二十种语言,其中有篇《两个爷爷的星图》格外动人:故事里的外星孩子捡到块地球的木牌,上面刻着北斗七星,循着星图找到老城区时,发现两个地球爷爷正分享最后块星星糖,他们的笑声让木牌上的星星活了过来,变成真的星星飞上了。
盲童艺术家的《听星》出了交响乐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时,舞台背景是实时传输的老槐树影像。当乐团奏到“铜铃响”的段落时,老槐树的铜铃恰好被风吹响,通过卫星信号传到音乐厅,让在场的观众都惊叹“这是跨越万里的共鸣”。
全球“星砚”分店发起了“时光交换”活动,每个店都有个特制的信箱,人们可以写下想对未来的人的话,由下一辈的店主在三十年后开启。老城区的信箱是个巨大的铁皮盒,仿照父亲的那只做的,锁扣上烫着行字:“给2055年的甜味守护者”。
陈星在六十岁生日那,把工坊的钥匙正式交给了星。交接仪式很简单,就在老槐树下,星接过钥匙时,指尖碰到了陈星手背上的老年斑,像摸到了时光的纹路。“爷爷钥匙要攥热了再交,”陈星的声音有些沙哑,“这样日子才能焐得暖。”
林砚看着眼前的一幕,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样子。那时他已经不出话,却执意要握着她的手,在她掌心画北斗七星的形状。原来有些约定,从来不需要出口,只需要用掌心的温度,代代相传。
新落成的“星砚博物馆”里,最核心的展区桨根”。玻璃柜里并排放着三件展品:父亲的铁皮孩陈守义的糕点模、星设计的全球星图。解词是星写的:“所谓传承,是让过去的星光,照亮未来的路。”
有个参观的老太太指着铁皮盒掉眼泪,她自己是1987年那场暴雨的亲历者,当年亲眼看到父亲冲进水坑救人。“那时候我总你爹傻,”老太太抹着泪,“现在才明白,傻的是我们,不懂有些东西比命还重。”
深秋的傍晚,星带着孩子们在“世界艾草园”里收种子。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株株正在生长的艾草。法国女孩把中国的艾草籽放进标本盒,要带回巴黎种在学校的花坛里;中国男孩把非洲的艾草籽塞进兜里,要让它在奶奶的花盆里发芽。
全球的“星砚”分店同时亮起星图灯时,林砚站在老槐树下,看桥的全息投影和远处的灯光连成片。陈星从身后递来块刚烤好的星星糖,糖里嵌着片来自南极的艾草叶,甜香里带着清冽的寒气,像把整个世界的味道都裹在了里面。
“你看,”陈星指着漫繁星,“父亲和陈爷爷当年的星星,现在又多了好多新朋友。”林砚咬了口糖,甜味在舌尖漫开时,忽然觉得所有的时光都在此刻相遇——1987年的暴雨夜,2023年的重建日,2055年的星图下,不同时空的甜味在味蕾上重逢,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铜铃在晚风中轻轻摇晃,铃声里混着孩子们的笑声、烤糖的甜香、艾草的清苦,还有远处传来的、不同语言的“你好”。林砚知道,这就是父亲和陈守义想看到的世界——用甜味做桥,用牵挂做锚,让每个走远的人,都能循着星星的方向,找到回家的路。
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幽谷怨灵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