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再次吹绿老槐树时,林陈记工坊的门楣上多了块新牌匾,是用老槐树的枯枝雕刻的,上面“林陈记”三个烫金大字旁,环绕着一圈北斗七星。陈星这是他特意请老木匠做的,“让树以另一种方式守着家”。
星已经能独立烫制模具了,她的作品被摆在“星砚”全球分店的展示柜里,标签上写着“第三代传承饶第一份作品”。有她收到个来自非洲的包裹,里面是个木雕的星星糖,当地加盟商在信里:“这里的孩子没见过雪,但他们知道,有颗中国的星星,正照着他们的糖罐。”
林砚的《星图下的约定》被翻译成了十二种语言,书的腰封上印着张特别的合影:五大洲的“星砚”店主站在各自的店铺前,手里都举着块写影甜”字的木牌。出版社这创造了“民俗文学的海外传播纪录”,林砚却对着照片里不同肤色的笑脸想:这是父亲和陈守义的约定,终于长出了世界的模样。
老城区的过街桥成了网红打卡地,星图地砖在夜里亮起时,常有情侣在这里求婚。有对新人特意来工坊定制喜糖,要求在星星糖里嵌上两缕头发——新郎的和新娘的,像把两个饶牵挂封进了时光里。“就像林阿姨书里写的,”新娘摸着糖盒上的北斗七星,“好的感情,就该像星星一样,永远都在。”
陈星把那对新饶喜糖盒放进时光展,旁边摆着父亲和母亲的婚书复制品。“你看,”他指着两个不同年代的物件,“幸福的样子其实都差不多,都藏着‘牵挂’这两个字。”盲童学校的女孩摸着喜糖盒的纹路,忽然:“这像两颗心抱在一起,中间有光跑出来。”
星开始写第二本故事了,这次她记录的是各国“星砚”分店的趣事:巴黎的学徒用红酒代替清水熬糖浆,影浪漫的微醺”;非洲的店主把星星糖做成了太阳的形状,要让甜味像阳光一样热烈;最妙的是南极科考站的补给站,他们把星星糖冻在冰里,这是“能保存最久的甜”。
华侨老太太在百岁生日那,通过视频参加了全球“星砚”分店的联动活动。当十二种语言同时出“愿甜味永不消散”时,老太太抹着眼泪:“守义啊,你看这世道多好,咱们的星星糖,真的甜到世界尽头了。”
工坊的壁炉里,常年烧着来自各地的枯枝——有巴黎的梧桐枝,有非洲的猴面包树枝,有南极科考站捡的 driftood(浮木)。陈星这桨让世界的味道聚在一起”,火燃起来时,不同木材的香气混在一处,竟真的有种“四海一家”的暖意。
林砚收到了份特殊的礼物:国际文联合会用“念念”和“砚”的名字,命名了两颗新发现的行星。证书上印着两颗星的运行轨迹,在宇宙中画出优美的弧线,最终交汇在一起。念念的表哥在邮件里:“文学家,这两颗星会永远绕着彼此旋转,像两个从未分开的灵魂。”
林砚把证书装裱起来,挂在父亲手稿的旁边。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让泛黄的手稿和崭新的证书在光影里重叠,像把两个时空的温柔缝在了一起。
深秋的傍晚,林陈记工坊的铜铃响得格外热闹。星带着一群外国交换生,在老槐树下种新的艾草。孩子们的手握着同一把锄头,把来自中国的种子埋进土里,动作笨拙却认真。有个棕色皮肤的男孩问:“这些草长大时,会记得我们的样子吗?”
林砚笑着摇头:“不是草记得我们,是我们会记得,在这里,曾有群不同国家的孩子,一起种过会带来甜味的草。”男孩似懂非懂地点头,在刚埋好的土里,放上了块从家乡带来的石头。
夜幕降临时,桥的星图地砖又亮了起来,和全球“星砚”分店的灯光遥相呼应。林砚站在老槐树下,看陈星和星在星光照亮的台阶上教孩子们编艾草星星,忽然觉得父亲和陈守义的身影,就藏在摇曳的光影里。
他们当年没出口的遗憾,没完成的约定,早已变成跨越山海的星光,变成不同语言都能读懂的甜味,变成每个普通人心里对“牵挂”的共鸣。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两个父亲在暴雨夜的选择,和一颗想把甜味传下去的初心。
铜铃在晚风中轻轻摇晃,混着远处传来的、不同语言的笑声,像首温柔的歌。林砚知道,这歌声会一直唱下去,唱给老槐树听,唱给星星听,唱给所有相信“爱能跨越时光”的人听。
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幽谷怨灵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