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辛卯年)
春,正月,朝廷任命曹操的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给他配置了下属官员,让他做丞相的副手。
三月,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去讨伐张鲁,又让征西护军夏侯渊等人带兵从河东出发,和钟繇会合。仓曹属高柔劝道:“大军往西进发,韩遂、马超他们肯定怀疑是来袭击自己的,这样必然会互相煽动,联合起来反抗。咱们应该先招抚三辅地区,如果三辅地区平定了,那拿下汉中只要发一道檄文就行了。”曹操没听他的。果然,关中的那些将领都起了疑心,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路人马都造反了,他们一共有十万人,驻扎在潼关。曹操派安西将军曹仁统领众将前去抵挡,下令坚守营垒,不要出战。同时,曹操让五官中郎将曹丕留守邺城,让奋武将军程昱参与曹丕的军事谋划,门下督广陵人徐宣担任左护军,留下来统领各路军队,乐安人国渊担任留守府的长史,负责处理留守的各项事务。
秋,七月,曹操亲自率军去攻打马超等人。很多参与商议的人都:“关西的兵擅长使用长矛,咱们要是不精心挑选前锋,可抵挡不住。”曹操:“仗怎么打,主动权在咱们,不在敌人那边。敌人虽然擅长长矛,我会让他们连刺都刺不出来,你们就等着瞧吧。”
八月,曹操到了潼关,和马超等人隔着潼关扎营对峙。曹操表面上紧紧牵制住马超他们,却偷偷派徐晃、朱灵率领四千步兵和骑兵,从浦阪津渡过黄河,在黄河西岸安营扎寨。闰八月,曹操从潼关北面渡过黄河。士兵们先过河,曹操只和一百多个勇士留在南岸断后。马超率领一万多步兵和骑兵发起攻击,箭像雨点一样射过来,曹操却还坐在胡床上一动不动。许褚赶紧扶曹操上船,划船的船工被流箭射死,许褚就用左手举起马鞍为曹操遮挡,右手划船。校尉丁斐放出牛马去引诱敌人,敌兵乱哄哄地争抢牛马,曹操这才得以渡河。随后,曹操从蒲阪渡过西河,沿着黄河修筑甬道向南推进。马超等人徒渭口抵御,曹操就布置了很多疑兵,暗中用船载着士兵进入渭水,搭建浮桥,夜里又分兵在渭水南岸扎营。马超等人夜里来攻打营地,被曹操的伏兵打败。马超等人驻扎在渭水南岸,派人送信,请求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讲和,曹操不答应。九月,曹操进军,部队全部渡过渭水。马超等人多次前来挑战,曹操还是不应战;马超他们坚决请求割让土地,并愿意送儿子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曹操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离间他们就行了。”曹操一下子就明白了。
韩遂请求和曹操见面,曹操和韩遂以前就认识,两人于是骑着马交谈了很长时间,没谈军事,只聊了些京城过去的旧事,还拍手欢笑。当时,前来围观的秦地人和胡人里三层外三层,曹操笑着对他们:“你们想看看曹公吗?我也和普通人一样,又没长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智谋多一些罢了!”见面结束后,马超等人问韩遂:“曹公了些什么?”韩遂:“没什么呀。”马超等人就起了疑心。过了几,曹操又给韩遂写了封信,故意在信上涂改了很多地方,就像是韩遂改过的一样;马超等人对韩遂更加怀疑。曹操于是和马超等人约定日期会战,先派轻装部队去挑战,打了很久之后,才出动精锐的虎骑两面夹击,把马超他们打得大败,斩杀了成宜、李堪等人。韩遂、马超逃到凉州,杨秋逃到安定。
将领们问曹操:“刚开始的时候,敌人守住潼关,渭水北面的道路没有防备,您不直接从河东攻打冯翊,反而在潼关对峙,过了好多才北渡黄河,这是为什么呢?”曹操:“敌人守住潼关,如果我军进入河东,敌人一定会分兵守住各个渡口,那我就没办法渡过西河了。所以我先用大量兵力逼近潼关,敌人就会把全部兵力都调到南面防守,西河的防备就空虚了,这样徐晃、朱灵两位将军才能顺利占领西河。然后我再率军北渡黄河。敌人之所以没法和我争夺西河,就是因为有两位将军在那里。我用车辆相连,树立栅栏,修筑甬道向南推进,这样既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又能向敌人示弱。渡过渭水后,我又修筑坚固的营垒,敌人来了我也不出战,这是为了让他们骄傲轻担所以敌人不修筑营垒,却请求割地求和。我顺着他们的意思答应下来,是为了让他们安心,放松防备,同时积蓄士兵们的力量,一旦发动攻击,就像迅雷不及掩耳一样。用兵的变化,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开始,关中的各路将领每来一路,曹操脸上就露出高心神色。将领们问他为什么,曹操:“关中地区地域辽阔,如果敌人各自凭借险要地势防守,要征讨他们,没有一两年可平定不了。现在他们都集中到一起了,人数虽然多,但谁也不服谁,军队没有统一的主帅,我一举就能消灭他们,这样更容易成功,所以我很高兴。”
评论
建安十六年曹操征关中之战:谋略与博弈的历史回响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的关中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进程中极具战略意义的一役,更是一场充满谋略博弈与人性洞察的经典战例。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决断力,更折射出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的猜忌与挣扎。
曹操在决策初期的战略选择颇具争议。当司隶校尉钟繇奉命讨伐张鲁时,仓曹属高柔已敏锐指出关中诸将的敏感心态,建议先稳定三辅地区再图汉郑但曹操坚持原定计划,这一决策直接引发马超、韩遂等十部联军叛乱。从结果看,曹操似乎低估了关中诸将的警惕性,但深入分析可见,其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 以讨伐张鲁为契机,诱使关中诸将主动暴露反心,从而获得彻底平定关中的正当性。这种 “引蛇出洞” 的策略,虽短期内引发战火,却为后续一劳永逸解决关中问题创造了条件。
战役进程中的战术博弈尤为精彩。面对关西兵善用长矛的优势,曹操表现出强大的战略自信:“战在我,非在贼也。” 这种自信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精准的战术部署之上。从派遣徐晃、朱灵偷渡蒲阪津建立河西据点,到亲自北渡黄河时的惊险突围,再到偷渡渭水设立浮桥、夜间设伏,每一步都体现着曹操 “兵者诡道” 的军事思想。尤其是校尉丁斐放牛马以饵敌的应急之举,更显曹军将领的临场应变能力,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曹操化险为夷的关键。
此役中,曹操对心理战术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马超等提出割地求和时,曹操采纳贾诩 “离之而已” 的建议,通过与韩遂 “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 的旧情叙谈,以及故意涂改与韩遂的书信等精妙操作,成功离间了联军内部关系。这种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攻心之术,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具杀伤力。马超与韩遂的猜忌裂痕,成为联军溃败的致命隐患。
曹操在战后对诸将的解惑,完整揭示了其战略构想的全貌。从故意在潼关与敌军对峙以麻痹对手,到暗中派徐晃、朱灵占据河西,再到修建甬道示弱骄敌,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他深刻认识到关中地区 “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 的地理特点,因此抓住敌军 “莫相归服,军无适主” 的弱点,集中力量一举击破。这种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对敌军心理的深刻洞察,展现了顶级军事家的全局视野。
反观马超等关中诸将,虽拥有十万之众且熟悉长矛战术,却因内部松散、缺乏统一指挥而功败垂成。他们在曹操的战略调动下疲于奔命,在猜忌中消耗力量,最终落得 “遂、超奔凉州,杨秋奔安定” 的结局。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战略智慧与团队凝聚力的比拼。
建安十六年的关中之战,不仅巩固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军事谋略遗产。曹操在战役中展现的 “战在我,非在贼也” 的主导思想,“离之而已” 的攻心之术,以及灵活应变的战术调整,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范例,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