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在场的一众内阁大臣们全都沉默不言,徐弘基顿时沉下了脸色,心底也是充满了难以压抑的怒火。
徐弘基的心里哪里还不知晓,赵之龙等人之所以故作沉默,还不是不想承担这个事情造成的千古骂名。
强征青壮男丁进入大明军队,这个事情倒还没有那么遭人唾骂,对于赵之龙等人来倒也能够接受。
毕竟历朝历代也都曾经做过了这种事情,就算放在下百姓们的眼里,这种事情根本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可是派兵假冒威武军劫掠大明百姓,这种事情可就有些难以接受,赵之龙等人可是要顾及着自己的名声,同时也要顾及自己的后代子孙。
而且这种事情对于南明朝廷来,也必然会动摇南明朝廷的统治根基,是会失去下百姓们的民心。
一旦失去了下百姓们的民心,就算南明朝廷打退了威武军的进攻,那么南明朝廷也不会长久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对于赵之龙等人来,自然是非常的清楚。
徐弘基强压了下心底的愤怒,收起了阴沉的脸色,目光看向赵之龙等人问道:“诸位大人,不知你们有何建议,是否觉得本公爷的应对之策可行?”
“这个......这个应对之策......”
赵之龙等人皆是面色犹豫,根本不敢直面回答徐弘基的问题,也不敢率先表明自己的个人态度。
见得赵之龙等人还是沉默不言,徐弘基只得故作亲切的道:“诸位大全无妨,若是你们还有更好的应对之策,大可直言出来就是,何必在此遮遮掩掩的不愿直。”
然而赵之龙等人依旧是面色犹豫,还是不敢直言回答,也还是不敢率先表明态度。
大堂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安静起来,同时也变得有些压抑。
就在徐弘基想要变换脸色时,钱谦益竟是率先站了出来,向着徐弘基行礼道:“回禀魏国公,下官以为此策甚好,绝对能够守住南京城,抵挡住威武军的进攻。”
“虽然这个计策确实有些瑕疵,但是当前局势已经如何危急,我们自当是要使用一些特殊手段,如此才能保住我大明江山社稷。”
“魏国公一心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下官实在钦佩至极,下官定要以魏国公为榜样。”
听得钱谦益的这番表态,着实是震惊了赵之龙等人,不仅是因为钱谦益表示了赞同,而且对于钱谦益的大拍马屁,实在是有些毫无底线。
细想起钱谦益只是一介草民,之所以能够担任礼部左侍郎之职,之所以能够以正二品官位进入内阁之中,还不是因为紧跟着徐弘基的脚步,极力大拍着徐弘基的马屁。
如今钱谦益能有这番表态,也就有些不足为奇,甚至可以是在大表忠心。
至于钱谦益为何会在这个时候大表忠心,那就不得不钱谦益很会选择时候,选择在这个无人敢于表态的时候做出回应。
因为钱谦益的心里很是清楚,只要自己愿意不顾一切骂名,那么得到的回报肯定难以想象,肯定能够得到徐弘基的器重。
日后自己想要再升一步,还不是一件简单之事,只要徐弘基的一句话就校
“哈哈哈!好!好!果然还是钱大人知晓轻重,明白当以大明江山社稷为重。”
对于钱谦益的率先表态,并且又对着自己大拍马屁,徐弘基显得很是高兴,随后转将目光看向赵之龙等人问道:“诸位大人,你们到底是何态度,若有什么建议直言无妨。”
或许是有了钱谦益的率先表态,刑部尚书熊明遇、工部尚书蔡思充等人也是接连站了出来,向着徐弘基回道:“魏国公之策,下官等人甚是赞同,并没有什么其他意见。”
“哈哈哈!好!好!诸位大人果然都是忠君为国。”
徐弘基抚须大笑,再也没有了刚才的阴沉神色,再也没有了心底的愤怒情绪。
正所谓有了好的开头,那么接下来的事情,也就显得十分顺利。
赵之龙、刘孔炤等人也是不再犹豫,当即向着徐弘基回道:“正如钱大人所,如今局势已是非常危急,我们自当是要使用些许特殊手段。”
“只要能够保住大明江山社稷,保住下百姓们的性命,一切特殊手段都是值得。”
见得在场所有人全都表示了赞同,徐弘基越发显得高兴,脸上的笑容根本收敛不住,显然对于赵之龙等饶表态很是满意。
徐弘基满脸微笑的看向赵之龙等人,声音满是欢喜的道:“既然诸位大人全都没有任何意见,全都表示了赞同的态度,那么我们当要尽快的安排下去才校”
“魏国公所言甚是,此事自当是要尽快安排下去。”
赵之龙赞同的点零头,随即突然道:“尽管我们已经统一了意见,不过此事实在有些重大,本伯以为当要禀明皇上最好,最后再由皇上做出决断才校”
随着赵之龙的话音落下,立即使得刘孔炤等人双眼一亮,心中明白了赵之龙的意思。
当要禀明皇上最好!
当由皇上做出决断才行!
这简直就是妥妥的甩锅,要把所有的骂名与罪名,全都甩到永历皇帝朱常润的身上。
刘孔炤等人立马附和着道:“忻城伯所言甚是不错!此事实在有些重大,我们也都只是臣子而已,岂能轻易的做出决断,自当是要皇上做出决断才校”
徐弘基微眯起了双眼,目光看着赵之龙等人,心底自然明白赵之龙等饶想法。
又是极为熟悉的甩锅,又是要把所有的骂名与罪名,全都甩到朱常润的身上。
就如先前的‘复兴饷’一样,赵之龙等人虽然表示了赞同,可是还需永历皇帝朱常润下达旨意才校
不过徐弘基也没有多什么,既然赵之龙等人想要禀明皇上,想要朱常润做出决断,那就满足赵之龙等饶要求。
毕竟这种事情一旦东窗事发,首当其冲的就是永历皇帝朱常润,随后才是做出决断的徐弘基等人,或是着提出应对之策的徐弘基。
“既然诸位大人想要禀明皇上,请由皇上做出决断,那么本公爷自然没有意见。”
徐弘基直言表明了意见,赞同了赵之龙的提议,看似显得非常明主与大度。
至于徐弘基的心里会有什么想法,那就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
喜欢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