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各大开垦营地都在忙碌春耕事夷时候,位于文德镇的保育院这边也没有闲着。
在亚季的毛皮和棉花陆续到港之后,根据地重新组建了一个更加专业的毛皮加工厂,孩子们再也不用冒着危险加工熏制皮毛了。
加工毛皮的工作已经停止了,但孩子们还是主动找上了后勤部的大人们要求给他们安排点活干。
总领后勤部的米莉亚同志在革命开始前就经营着秋鸦党。
那时候在她们帮派内部,年纪的扒手比比皆是,秋鸦党会养着孤儿到6岁,然后就会教他们街头谋生的本事。
一个星期只供应一顿免费的午饭,其他时候这些孩子们都必须在街上自谋生路。
这样的做法在叶格林看来有些残酷,但是在当时的沃尔夫格勒,这却是少有的善举。
要知道6岁的孩子在工厂那边可能都是老工人了,吸血鬼工厂主们可不会免费地把不相关的孩子给养到6岁,更不会免费地教他们谋生的技巧。
因此对于保育院孩子们的请求,米莉亚既欣慰又心痛。
欣慰的是孩子们很自觉,知道大人们都不容易的情况下主动提出了过来分担了一部分压力。
心痛的是明明根据地都已经建设起来了,但他们依然没有让孩子们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根据地依然需要孩子们来劳动。
这样的矛盾心态让米莉亚觉得很不是滋味,但好在她的性格既果断又坚强。
她当即就答应了孩子们的请求,然后在朋友们欢呼雀跃的声音里帮他们安排了一个不难但是很费时间的工作。
那就是:给大豆筛选种子!
不同于叶格林老家的那种纯机械化采收、高标准育种的大豆,本地的大豆还是采用了比较原始的耕种模式。
在收获之后,有不少的豆子颜色不是大众印象里的土黄色,而且会偏灰色一些,有时候放久了还会变黑。
这种豆子民间称之为铁豆,也有点地方叫做钢豆或者灰豆。
这类铁豆其实也可以吃,不过煮的时候就需要多焖一会儿,但是要作为种子却不校
这种豆子种下去是不会发芽的,但是产出比却不低,在一麻袋豆子有的时候甚至能有五分之一都是这样的铁豆。
希德罗斯的农民由于广种薄收的习惯,并没有筛选铁豆的习惯,反正都是一大把豆子撒下去,能不能活、能发芽多少全看意。
反倒是有的庄园主为了保证产量会让的农奴们适当性的筛选一部分,但终究是不可能全部筛选的。
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要筛选这种豆子基本只能靠人工。
当年新收获的铁豆在大和重量上与正常的豆子基本没什么差异,只有多放了一年之后才会缩水比正常的豆子更一些。
在叶格林的老家,人们是通过不断地育种培养发出了铁豆个头比正常豆子更的品种。
然后在收获的时候就能够通过簸箕给轻易筛选出来,之后就可以拿去当做动物饲料了。
但是希德罗斯这边不一样,这里的大豆品种还比较原始,铁豆产出率高、而且大基本与普通豆子一致。
根据地的成年人们在这段时间基本都忙于建设农田,根本抽不出足够的劳动力来从事这样一个十分消耗耐心的工作。
但保育员的孩子们却刚好填补了这一份工作的空白。
在大孩子的带领下,文德镇保育院的几大园区全都动员了起来,只要是能坐在板凳上手指分得清东西的孩子都被安排到了这项工作中来。
作为保育院院长的明娜嬷嬷年纪大了眼神不太好就没有参与到这个工作中去,但她却选择了帮孩子们解决后顾之忧。
明娜嬷嬷带着几位年纪大的工作人员在不同的房间内来回转,负责照顾年纪的孩子。
换尿片、烧面糊糊喂奶、哄睡,老人们对这些工作很是熟练。
每一个娃娃被饿着,但她们也没有一刻的停歇。
在外边的房间内,大大的孩子们凑在了一起。几个人拿着板凳围成了一圈,面前放着一个大袋子装着黄灰相间的豆子,边上放着两个木桶。
娃娃们从袋子里抓起一把豆子就仔细地分辨起来,将黄色的和灰色的豆子给分开放到不同的木桶里。
当一个木桶装满了就会有两名大孩子一起提到院子里去,分别倒入不同的袋子里。
成色饱满颜色鲜黄的普通豆子会被送到各个开垦营地那里去播种,灰豆则是会送到后勤部那边作为今后的粮食储备。
仅仅一的时间,文德镇保育院就能筛选出800斤的豆子,这极大地节省了根据地的劳动力需求,孩子们也为之后的春耕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北希德罗斯其他地区的人们要么挣扎在饥饿与寒冷之间,要么还窝在家里享受着温暖舒适的生活。
但是在曾经荒无人烟的格利芬尔山脉内却是一片热火朝的景象!
青壮年们喊着号子,顶着雨水奋战在峡谷间、忙碌在田野上;老人们拖着缓慢的步伐不停穿梭在灶台和河岸之间;就连孩子们都在为集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整个根据地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农民们在田野上耕作,工人们在加班加点地生产工具,就连宣传队和文艺演出队也停下了之前的工作加入到了建造桥梁的工作中去。
在圣血里1289年4月7号这一,横跨大峡谷连接南北两地的石拱桥终于竣工了。
历时92,叶格林带领着大家在荒山野岭间劈出了一条道路、架起了一座高桥,在这里建起了一片居住区和一座新药厂。
在数个月前,没有任何人能够想到他们会这么快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计划。
无数的困难曾经在大家身旁萦绕,但不知不觉间林地已经褪去、荒山也改了模样,只有那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依然屹立在峡谷上方。
科瓦廖夫在叶格林宣布桥梁建设完成的那一瞬间欢呼雀跃了起来,他和众多工友们都在尽情地呐喊着,他们称颂着叶格林的名字,但是很快就被叶格林把口号给带到了红旗和革命军那边。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这座桥也迎来的自己的名字:红旗桥。
喜欢关于我在异世界打游击那件事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关于我在异世界打游击那件事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