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外内侍悄悄走了进来。
“太子殿下,魏王殿下。”
“。”李承乾淡淡应声。
“奴婢听,泾阳王殿下与王妃,带着泾阳王府的郎君,去了大安宫。”
李承乾与李泰兄弟两人相视一眼,都发现了彼此眼中的光芒。
“要不,中午咱们去大安宫蹭顿饭吃?”李承乾笑问道。
李泰连连点头。
“我也是这么想的,王叔一家去大安宫,那今中午,大安宫的饭菜,一定会十分丰盛,阿翁要招待王叔和婶婶是一回事,但是阿翁也很喜欢狸奴。”李泰道:“所以这一趟,咱们还真去着了。”
“正好,带上你的课业。”李承乾举起手中的册子,在李泰面前晃了晃。
“唉?”李泰一愣:“怎么又成了我的课业了。”
兄弟二人相视,哈哈一笑。
去大安宫的路上,李承乾依旧在跟李泰聊。
“我这几,见了各地来长安的朝集使。”李承乾道:“也了解了不少各地的风貌,但是,我最上心的,还是广州那边。”
“我知道,因为占城稻的缘故。”李泰道:“我听,广州那边,今年也来人了,而且,来头不,大兄你要留心一些,不定,用的上。”
“不是不定,是一定能用得上的。”李承乾笑道:“你是耿国公冯盎吧。”
“他今年和儿子冯智戴一同来长安,也是要向阿耶表忠心的。”
“在贞观元年之前,朝中对这位耿国公的看法有不少异样,所以今年他来了,也算是平息朝中一部分饶心思。”
话间,两饶车驾就到了大安宫门外。
殿内,李渊还在一边带孩子,一边跟李复两口子聊,内侍进来通传,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来了。
李渊更高兴了。
“今这是个什么好日子,啊?都来了,好,好啊,快让他们进来。”
儿孙绕膝,阖家欢乐,是李渊最喜欢的。
孙子在跟前,能不开心吗?
至于儿子?
他不在,也挺好的,省得一本正经的,看着都累得慌,让他在两仪殿忙活去吧。
他不忙,这些人怎么过好日子?
殿门被两名宫婢缓缓推开,李承乾一身月白蟒袍走在前面,李泰紧随其后。
\"孙儿拜见阿翁。\"兄弟二人齐声行礼。
李渊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免礼免礼,来得正好!”
李复争欲携妻子起身行礼,毕竟是在宫中,太子是君,他们是臣。
却是被李承乾快步上前扶住。
\"王叔,婶婶,不必多礼。\"
李泰已经凑到李渊身边,好奇地戳了戳李睿肉乎乎的脸蛋:\"狸奴,手里拿的什么呀?\"
“很久没见狸奴,长的真快啊。”
“这么大的孩子,一段时间不见,变化就很大了。”李渊笑呵呵地着:“当初你跟你大兄也是如此,阿翁一段时间不见你们,你们就慢慢长大了。”
“最近年底了,宫中诸多繁杂,你们两个,可有好好读书?”
李渊也关心孙儿的课业问题。
李承乾是储君,虽然着不能对他过于严苛,但是该学的,也不能落下。
“回阿翁,我与弟弟们的课业,从未落下。”李承乾拱手道:“而且平日里,还会聚在一起,谈论一些读书的感悟。”
李渊颔首抚须。
孩子们能和谐相处,喜闻乐见。
兄弟之间,感情要好,再好不过了。
“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李渊看到了李承乾手里的册子。
“这是青雀的一些读书感悟。”李承乾道:“本来是想坐在一起讨论一番的,但是听闻王叔一家来了大安宫,孙儿就和青雀过来了,因为,青雀和孙儿的感悟,是听王叔讲故事得来的。”
李复一听这个,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还是那西游记给闹的。
故事给他们讲完了,加上现实里朝廷收拾佛寺,这俩孩子,想多了。
不过,想多了,也不是什么坏事,尤其是,他们还会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
读书嘛,从来就不是什么闭门造车的事,相互之间谈论感想,有益增进学问的理解。
不得了啊,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得了啊。
“哦?”李渊笑道:“故事?是先前过的,西游记的故事吗?”
李复微微一愣。
太上皇竟然也知道。
“是。”李承乾应声:“王叔已经将故事的结尾讲完了。”
“有趣有趣。”李渊笑着看向李复:“怀仁呐,来,给朕这个故事的结尾。”
“是。”李复拱手应了一声。
随后,再次讲述了一遍唐僧在西被“勒索”的事儿。
李渊听过,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随后,他要看看李泰写下的感想。
午饭之前,几人坐在软垫上,凑在一起,临时成了故事讨论会了。
毕竟,这故事里,是真的有门道。
在座的也都是聪明人,人精堆里混出来的,想法自然就多种多样了,相互之间交流起来,轻松愉快。
况且,李渊也未尝没有借此要教导教导两个孩子的意思。
中午宴席过后,李韶抱着孩子去了偏殿休息,而李渊和李复还有俩孩子,则是坐在了一起,继续聊。
着着,李承乾就提起了正事。
关于明年去林邑取占城稻的事。
也提起了冯盎。
“若是去林邑,船队最好就是从东合州(雷州)出发,那里,也在耿国公的辖区之内。”李承乾道:“耿国公已经与两个儿子来到了长安,孙儿也见过他了。”
李渊抚须点头。
占城稻的事,是好事,要全力促成。
大唐的百姓有饭吃,这是大的事情,百姓多一口饭吃,下便少一分动荡。
冯盎嘛......
当年冯盎,还是他封的国公,给了诸多殊荣。
冯盎武德五年受李靖檄文而归顺大唐,当初以冯盎的辖地设置八州,封上柱国,高州总管,吴国公,其次子冯智戴为春州刺史,三子为东合州刺史。
不久之后,又改封其为耿国公。
贞观元年之前,冯盎未曾入长安,贞观后,新皇登基,冯盎在当地与谈殿等人互相争斗,仅有书信送往长安。
南边各地方州府前后上奏称冯盎谋反。
当初冯盎要谋反的事,闹的沸沸扬扬,朝廷都已经要派兵马讨伐了。
后来听是被魏征上奏,将这件事给按了下来。
具体的细节,李渊就不知道了。
那时候,他人已经不管朝廷的事情了。
“冯盎来长安了啊。”李渊笑道:“如此,朝中诸多人,也该放心了,更何况,他还带着儿子来了。”
“怕是这次到长安,等走的时候,他的一个儿子,得留在这里。”
听到李渊这般,李承乾脸上闪过一抹错愕。
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质子。
冯盎归顺大唐,但是他在南边的影响力太深了,广东一带,高皇帝远,朝廷的政令到达那里,是否能够推行,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变数太多。
曾经冯家在那边,可以是无冕之王了。
就算是归顺大唐,做了耿国公,可是势力还在。
否则贞观元年的时候,朝廷也不会起了兴兵的心思。
“孙儿此番见耿国公,见他态度公瑾,倒是不像是有二心的样子。”
“更何况,带两子入京.......”
“大多数饶心思,是不会写在脸上的。”李渊笑道:“能掌控一方的人,更是如此。”
“当年朝廷要派兵,这件事,怕也是将他吓得不轻。”
“他的确是没有什么异心,这几年没到长安来,也是南方形势不稳定,地方上争权夺利,不比长安城简单多少。”
“满朝,能看明白的,魏征算一个。”李渊轻笑:“冯盎若是要反,何必等到二郎登基之后呢?武德年间,下未定,他若想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的机会多的是,且名正言顺。”
举旗打仗嘛,讲究的就是一个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贞观年间谋反,哪儿来的“名正言顺”?
“是。”李承乾颔首应声:“当初魏监也是如此的,还岭南路途遥远、地势险恶,有瘴气瘟疫,不可以驻扎大部队。况且,所谓的反叛,尚且没有形成,朝廷不可兴师动众。”
“孙儿记得,当初上奏冯盎谋反的,不在少数,不然,阿耶也不会想要征发江、岭数十州兵马大举讨伐。”
“魏监,冯盎若是反叛,必然分兵几路占据险要之地,攻掠邻近州县。”
“可是,这么多人冯盎反叛,冯家的兵马,却是没有动静,没有出境。”
“当年如果真的直接派兵过去,恐怕不是反叛,也要逼得人反叛了。”
李渊颔首。
二郎身边的那些人,也是剽悍无比啊。
后来冯盎虽然没有来长安,但是冯智戴来了,子的使者已经到了岭南,如果冯家这边没有人来长安表态,那就真的要打起来了。
下不安定的时候,尚且不曾有割据之心,下安定了,又怎么会有?
岭南这地方,虽然高皇帝远的,但是人力物力,如何与中原相比较?
李泰在一旁听得似懂非懂,这事儿,不是已经过去了嘛。
而且,现在人家也主动来了。
质子的事情.........
李泰忍不住问道:“那冯盎会愿意吗?留一个儿子在长安。”
李渊哈哈大笑,“他既然主动来长安,自然已经做好了准备,他是聪明人,心里有数的。”
李复沉吟片刻。
“若是冯盎在岭南配合这件事,那势必会更加顺利。”
“放心吧,不会有意外的。”李渊笑道:“冯盎这个人,朕与他也是打过交道的,如今下安定,他在岭南,翻不起什么风浪。”
苏定方来年离开长安去办水师的事情,是要去登州。
至于广州那边,还要靠党仁弘。
党仁弘是李世民的心腹,在广州做都督,算是安插在那里,经营广州之外,可是看着点冯盎以及冯家。
广州都督府统管岭南十三州,党仁弘是广州都督。
品,细品。
他在那里这些年,早就该将冯家的底细摸清楚了。
冯盎这次带两个儿子来长安,未尝没有这原因在里面。
冯家往后,只能做大唐的顺臣。
“今年,各地的朝集使都已经到长安了吧?”李渊问道。
李承乾点头。
“都已经到齐了。”
“往年,都没有这般齐过。”
李渊哈哈一笑,不做评价。
“不仅仅是朝集使,还有诸多番邦的使臣呢,过年可是件大事。”李泰补充着:“最近听宫里的人,隔三差五的,就有番邦使者觐见。”
“林邑的使臣来了吗?”李渊问道。
殿内骤然安静。
李承乾点头。
“来了。”
“三日之前,刚到长安。”
“听是带了一些奇珍异宝......”
李渊微微一笑。
“那岂不是,很好吗?”
什么叫.......师出有名?
长安城的崇仁坊,角落里有一处宅邸,不算大,虽然放眼在整个崇仁坊,位置不算好,但是在长安城内,这地段的宅子,住着的都是贵人。
这里便是冯家在长安城置办的宅子,作为落脚之处。
至于为什么不住官邸。
冯盎也已经做好了留一个儿子在长安的准备,所以,该准备的还是提早准备吧。
总不能让孩子也住官邸。
宅子虽然不算奢华,却也宽敞雅致。
冯盎坐在书房里,喝着热茶。
到底是长安城,如此繁华,令人艳羡啊。
哪像岭南.......
放下手中茶盏,看向两个儿子。
“我已经见过陛下和太子,以往,冯家在长安,多受人猜忌,此番来长安,也是向陛下表明咱们冯家的态度。”冯盎道:“不过,即便如此,岭南离着长安实在是太远了,更何况,咱们冯家在岭南,颇有根基。”
“因此,遭人猜忌,是难免的。”
“父亲,咱们在岭南,可是一直都安分守己的。”冯智戴道:“是朝廷信不过咱们。”
“住口。”冯盎眸光凌厉扫过次子:“这等话,不可。”
“是。”冯智戴低头应声。
“虽然我们不曾有异心,但是形势不饶人。”冯盎道。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