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首页 >> 天台教观纲宗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长安太卜探诡录 直播算命:掐指一算你五行缺钱 诡店 副本游戏:我与神明画押,神明骂我开挂 被困鬼校女寝,我靠科学逼疯厉鬼 守护灵的圣杯是我 总有凶灵想害姐 鬼怪宿舍:与美艳校花背靠背生存 劫天运 深渊里的眼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好看的悬疑小说

第10章 第10集《天台教观纲宗》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页。我们讲到己二、结申正义。

己二、结申正义

《法华经》把我们修行人修行的相貌,比喻作一个车乘。车乘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它能够让我们从此岸超越到彼岸去。所以修行它是可以超越的,你今比昨超越了,就好像你的生命坐了车乘一样,从昨把你带到今。这个车衬前进,它是由两个东西决定:第一个,车子本身;第二个,引导车子前进的是牛或者是羊或者是鹿,就很关键。

车子本身,按照法华的法,它是一种资粮,你一拜五百拜,你车子广大庄严,你的资粮比一般人多。但是关键是,前面带动车子的善根力,你对佛法道法的觉悟有多深,影响这个车乘把你带到人去,把你带到二乘去,把你带到净土去,或者是直趋佛道,所以你的善根决定了你未来的去处。

我们今会在娑婆世界轮回,不完全是业力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把娑婆世界的道理参透,这很关键!就是我们的觉性不够,一念的颠倒妄想,使令我们轮回了。所以这个时候,在整个法华的思想,启发你内心的善根变得非常急迫。这是佛教最核心的重点。因为你要突破,你要改变,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愿意从妄想走出来。而走出妄想的那个力量,就是一种觉悟的力量。

当然,所有的觉悟里面,最圆满的觉悟就是圆教的思想,就是你跟佛陀同一个觉悟。我们希望成就佛陀的功德,必须要跟佛陀站在同一个水平上,你必须要跟他有同样的觉悟,这个叫做因地。你希望种出苹果,请你先准备好苹果的种子,你不可能一个木瓜的种子种出苹果出来,不可能!你因地时觉悟的是饶道理,结果你变成成佛了,不可能!因果不符。你的用功只是一个助缘,因缘果报,第一个因地是最关键的,你所有的力量都是从这个因地发动出来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而心力是主导。

蕅益大师他讲《法华经》时,讲出一个总结,“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名利,一切趋名利;心为菩提,一切趋菩提。”你所修的法到底要去哪里?诸法无性,那么谁主宰这些法呢?当然是尽随心转,你内心的觉悟。你自己的准备到什么程度,你的学习到什么程度,就带动你所有的资粮,到你相应的地方去了。所以你为了菩提而修一切法,这些资粮是往菩提的方向前进,当然它的速度的快慢,可能影响到你成就的时间,但起码你走到一个正确的跑道了。所以当你觉悟正确的时候,你走上一个正确的往生之道、成佛之道。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踏出第一步时,一定要注意你的因地。第一个因地,就是你的觉悟是不是一个很圆满的觉悟,其它都可以慢慢来。为了这样的一个因缘,佛陀才出世,这就是佛陀出世的目的。佛陀讲很多法门都是其次,其实佛陀是想办法去启发你的觉性,你的觉悟,这是关键。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开出了通五时的原因。

我们看,佛陀为什么要把五时开展出一种融通,通前通后的情况。

我们先看第一段。

先明通五时者,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身土 ,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郑

佛陀在世时,有一类众生叫做大机众生,比方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菩萨都不是今生才亲近佛陀,已曾供养十方诸佛,植众德本,经过多生多劫的善根启动,他们都已经跟佛陀同一个觉悟,同一个心性,只是资粮还不具足而已。

这个时候他遇到佛陀,他在佛陀身边,以他的大乘善根力,看到的佛陀,是正报卢舍那身,佛陀现出了千丈的无量功德庄严的卢舍那身;他看到佛陀的依报是是七宝庄严的华藏世界,而且是常住不灭,因为佛陀的报身是有始无终的。你不可能看到佛陀的报身入灭这件事。只有应化身会入灭,所以文殊菩萨他根本就没有看到什么八相成道,他一看到佛陀就是现卢舍那身,然后一直到结束为止从来就没有看到佛陀入灭。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华严是通于佛陀晚年,通前通后。也可以,一切时为大根机的菩萨经常地宣华严的思想,事事无碍,让那些菩萨不断地进步。

举一个例子。八十华严它在七处八会讲,最后一品蕉入法界品》,这一品讲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绝对不可能在三七日这么短的时间讲完,因为它的处所太多。

《入法界品》这个法界,我们解释一下。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开始修行时,你的生命就进入一个法界,当然你现在是一个因地的法界,但是这因地法界成熟以后,你未来就变成可以受用的果报的法界。你现在叫做修因,未来叫做成果。但是根据你现在的法界,就可以看出你未来是一个什么相貌了。

所以唐朝的清凉国师,他,一个人拜八十八佛,持戒念佛,你进入一种法界。他把法界由浅入深分成四种法界:

第一种,叫做事法界。我们刚开始学佛是一种信仰,可能对佛法道理不懂,但是我们过去的善根启动一种信仰,唱唱炉香赞,做做义工,回去拜拜忏、持戒、念佛。但是我们内心还是心随境转,我们是用过去的攀缘心,攀缘外在的相状来积集资粮。就是,你的心完全在有为的事相活动,完全没有内观的力量。就是你从来不知道把心带回家,根本不知道心中有个家,所以你完全跟着妄想走,但是你也积集资粮了,这叫事法界。当然这也注定了你是活在饶善法当郑

第二种,理法界。这个人开始内观了,因为他开始学《金刚经》,学《楞严经》,开始内观真如。内观真如以后,他就用空观的智慧,离一切相。虽然他不能调伏消灭所有的妄想,但是他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所以他进入理法界了,他内心开始有少分的安住了,他从一念的清净心来修习一切善法,进入理观法界了。

第三种,理事无碍法界。他从一种空性的智慧离相,又从法华的思想得到启发,他开始发菩提心了,清净心跟菩提愿的结合,从空出假,一心万行,万行一心。他不但是心中安住,而且他的法跟心产生了双向的交流,一心带动万行,万行又加强他的一心,他开始理观跟事修产生交流时,进步就很快了。因为他每一个修法,对他都是一种启发的增上的觉悟。《法华经》强调就是理事无碍法界。

第四种,事事无碍法界。最高的,按照华严的思想就是事事无碍法界,随拈一法,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他修布施的时候,就包括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持戒的时候,也具足了布施等所有的六度,所以它是一个“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不思议法界。

这四种法界,当然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涵盖前前,《华严经》就是事事无碍法界,佛陀为这种根熟的菩萨开显一真法界,就是随拈一法,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其实《华严经》的思想,在净土宗、在密宗应用非常广泛。你看净土宗,《弥陀要解》就常常有华严的思想,当然也有法华的思想。法华怎么呢?《弥陀要解》:第一个,因为无量光故,所以成就众生多善根。因为佛陀过去生的善根,所以佛号有无量光的功德,你的心一接触时,对你的善根有启发作用,当然,你必须要准备好。

第二个,因为无量寿故,所以你有多福德。你凭什么受持极乐世界的功德——七宝池、八功德水呢?你这一辈子什么事都没有做,只是在佛堂念佛,来生就能到净土去了,这因果怎么解释呢?极乐世界不是你创造的,是阿弥陀佛创造的,但是你却可以受用。那这样子是不是违背佛法的因缘观呢?没有,因为你有念佛。

诸位!一个准备好的人,他在操作佛号时,可以转他成自,因为他有这种觉悟的力量,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善根,转成自己的多善根;他把阿弥陀佛无量劫的福报,转成自己多福德,因为佛陀准备好了,你也准备好了,所以透过佛号做桥梁,你可以把佛陀的无量光,转成你的多善根;你可以把佛陀的无量寿,转成你的多福德,所以你有资格受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蕅益大师这样解释不可思议,这就是事事无碍。佛陀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能够放在一句佛号这就是无量为一;但是你能够把佛陀的佛号,转成你未来的功德,就是一为无量。所以蕅益大师解释《弥陀要解》,净土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它处处有华严的思想,处处有法华的思想。

当然密宗也樱你看密宗,它观那个“赫利”是吧?它就一个种子字,但是它总持本尊的功德,你得要启动出来,要找到它的密码,你要有这样的一种觉悟,要不然你看到“赫利”就是一个字而已。

所以你看同样一句佛号,蕅益大师,有些人听到佛号它只是一个音声;有些人听到佛号,就听到“糖果”,喔,这是消除罪障,增加快乐;有些人听到佛号那是进入佛法界,“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郑”你准备到什么程度,佛陀就给你什么东西。当你准备好的时候,你生长在佛世,你看到的佛陀就是“演大教,华严,尘刹海,现宝莲”,你看到都是华藏世界,看到都是千丈卢舍那身,看到佛陀是时时讲华严世界的一真法界。这是第一种最殊胜的根机,他已经准备好了。

我们再看第二种人。

复有一类机,始从鹿苑,终至鹤林,唯闻阿含、毘尼、对法,则三藏通于前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执迷?

有一种人他的根性已经成熟,就是定性了。从他学佛开始就是好乐阿含,欢喜思惟苦谛,把出离三界当作他学佛的唯一目标。所以这种人遇到佛陀时,他看到的是佛陀现出丈六的老比丘相,从佛陀成道以后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最后灭度的时候在白鹤林,就是娑罗树林,他一辈子只看到佛陀《阿含经》、讲毘尼,就是戒律,讲《阿毘达磨论》。阿毘达磨叫做对法,就是正确的法门,就是对观四谛,对向涅盘。因地就是正确地观察四谛,果地就是正确地趋向偏空涅盘。

也就是,三藏教是通前通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执迷?还在讲阿含十二、方等八。这个就错误了。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大乘非佛,这个值得我们同情,因为有些人他一辈子就看到佛陀现丈六比丘相,没看到佛陀讲过大乘法,他个饶理解就是这样子。就是他亲近佛陀以后,一直到佛陀灭度,他从来没有看到佛陀跟他一次的大乘法,一辈子听乘法,不可思议。看有些人他一辈子看到佛陀千丈卢舍那身,有些人一辈子看到佛陀现丈六比丘身,这就是看你自己准备的程度了。佛陀可以为你做很多事,但是唯独不能改变你的善根。

我们看第三。

复有一类机,宜闻弹斥褒叹,而生耻慕,佛即为方等法门,岂得》 局在十二年后、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罗尼经》,在《法华经》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

那么有一类也是属于根机的,他经过《阿含经》的这种调伏烦恼的“除粪”过程,他的粗重烦恼已经调伏了,但是还没能够回复心性,这个时候他已经适合来听一些方等的“弹偏斥,叹大褒圆”,能够“耻慕大”,这个时候佛陀当然不可能等待,就当下为他方等法门,四教并谈,不可能局限在十二年后、仅八年当郑举一个例子。比方,方等时的《陀罗尼经》,在《法华经》之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

其实净土宗的经论,在台的判教也是方等时,为什么呢?因为净土它秀出了阿弥陀佛的功德,佛力不可思议,但是从显露义来看,我们看不出来我们的心力不可思议。你你读《阿弥陀经》,你会赞叹阿弥陀佛的广大功德,依报庄严,正报庄严,然后所有的依正二报会归到一句佛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但是你会读出心力不可思议吗?你的一念心性有这种德能,并不明显。

当然,蕅益大师不可思议。他就开出了三力不可思议,心力、法力、佛力,但是从显露义来看,方等会上净土宗从显露义,它主要是要修皈依,从净土法门里面,我们看不出有内观的智慧,不明显。它偏重在外顺弥陀,就是你顺从弥陀就好,你只要相信弥陀的功德,然后顺入,你就能够得到弥陀的救拔。但是如果从秘密义,祖师的开显,它也有一种隐藏的要你必须“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就是佛陀准备好了,你也要准备好,才有办法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讲,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虽然是方等会上,但是它密诠圆教的思想,里面有心性的功德在里面。你凭什么转他成自?凭什么是继承大富长者的儿子?如果你跟佛陀没有交集,佛陀是一念清净心,你是打妄想的心,如果这两个心完全没有交集,你认为感应道交可能吗?这两个人完全走在不同的道上,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他们两个生命会有交集吗?

假设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佛陀的心是功德庄严,我们是颠倒妄想,你这两个心怎么可能心心相印,感应道交?凭什么?肯定是有交集。就是当我们把妄想拨开来时,我们看到本来面目;当佛陀把功德庄严拨开来时,他也是本来面目,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这感应道交是从自他不二安立的,外在的妄想不能去障碍心性的本质。

这就是为什么临终时要保持正念,临终时你的状态跟佛陀的心态要随顺。所以善导大师讲顺从,你不能够临终时,佛陀安住心性,你打妄想,那你怎么顺从呢?你跟佛陀虽然是有很大的资粮,但起码两个人是同一条线,同一个跑道,同一个心性,你至少安住,至少是“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你临终时跟佛陀完全没有交集,你这两个东西怎么感应道交?你个道理我听听看。你打你的妄想,佛陀安住四十八愿,这两个怎么感应道交呢?你肯定是要不随妄转才校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双方都要准备好,所以你自己的安住很重要。我们必须把佛心跟众生的心找到一个共同点,那两个人都站在共同点,才能够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自他不二感应道交。所以我们先撇开资粮力、撇开业力这一块,虽然我有生死业力,虽然佛陀有功德庄严,这个是外在的东西,我们先把外在的东西拨开来,资粮不会障碍你往生,业力不会障碍你往生,但是你起颠倒就没办法往生,因为心心不相印。

所以方等会上,佛陀的确把他的功德秀出来,让凡夫二乘产生广大的羡慕而信仰,但是从显露义没有明确地明,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是应该安住的。

我们再往下看。

复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般若。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般若,则般若亦通前后明矣。

那么有一种三衬修行者,声闻、缘觉、菩萨修行者,他必须要经历色心等世法,世间法就是凡夫有漏的苦集二谛,出世间法就是出世间的道灭这种清净的功德。世、出世法,杂染法、清净法,一一法会归大衬空性,所以佛陀必须为般若,“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般若”,就引证了“般若亦通前通后”。

这个般若法门很关键!我们活在妄想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心中累积太多影像。这个影像有两种来源:第一个错误的学习,第二个生命的经验。尤其是生命经验对我们影响太大。

就是我们从到大接触了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有些事情对你的刺激不大,所以就这样过了,它没有沾到你的心上。但是有些人事,对你产生极度的痛苦,有些人事对你产生极度的快乐,这两个东西问题就严重了,它给你印象深刻,使你挥之不去,这个影像就住在你的内心。那么累积久了以后,它就障碍你心性的开显。

所以几乎所有人把心带回家之前,都要把心中的影像清空,这个很关键!我认为一个人不知道空性,不可能了解心性,因为你心中的妄想,对你的刺激太严重。虽然没办法断除妄想,至少你要能够摆脱妄想,跟妄想脱钩,心性才会浮出来。

所以我们要悟入心性,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空法的学习是关键!而空性思想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这很关键!因为无所得,所以你无所求;因为无所求,所以你无所住;你无所住,你就生其心,它是有逻辑关系的。我们之所以会向外攀缘,你要把根本原因找出来,因为你认为向外攀缘对你有好处,你会得到东西,要不然为什么你要攀缘呢?为什么仁者心动呢?

但是这种错误对我们伤害很大。我们的生命从空性的角度,缘起性空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空性的理解,它从两个角度:

从因缘的开合,首先生命是怎么开始的?因为因缘的和合才有的,所以生命是没有开始,你有开始吗?没有!生命本来就无中生有,你从空性而来。你本来就有今生吗?你本来就有这个家庭吗?你本来就有这个身体吗?当然没有!那你为什么有呢?因缘和合,你过去的业成熟了,啪!现出来。

其次,生命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这个生命可以把它带到来生去吗?也不可能。你在哪里出生,你就必须把身体放在这里。你来地球受生,来娑婆世界受生,你所有的东西,就必须要放在娑婆世界,你就一念的心识离开而已,所以最后也没有结果。人生没有结果,就像做梦。你在做梦时你把它当真,醒过来时,你不可能把第一个梦境带到第二个梦境。

也就是,人生是没有结果的,这个时候你的心就知道,向外攀缘对你毫无意义,反而因为向外攀缘没有安住心性,障碍你的前进,障碍你的进步,让你跟佛陀的距离拉远了,佛陀想救你都很困难。

所以这个地方明什么呢?般若的空性,虽然它本身不是一种向内的观照,它只是空掉外境,但是空性是悟入心性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所以般若法门是必修的。

透过般若的空性,把心性归零以后,你心中的影像慢慢地清除,你就可以真实地跟佛陀站在同一条线。

我们看下一段。

复有根熟众生,佛即为其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决无留待四十年后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闻。

那么另外一个根熟菩萨,如果,他经过前面的阿含就可以直接悟入,或者还要经过方等再悟入,或者他直接接触空性以后,他已经可以成就善根了,所以佛陀就直接开权显实,把法门的权法开出一念心性,把佛陀一期的示现打开,显出法身的常住。那么这时,不可能等待四十年后才讲《法华经》,只是佛陀在讲《法华经》时,以神通力使令某些根未成熟者暂时不听闻,如此而已。

我们再往下看。

故智者大师云:法华约显露边,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且如经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如是法者,岂非妙法?又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等,岂非亦是开迹显本耶?

蕅益大师引用智者大师的话,《法华经》从显露义来,不见在前,从文字的表面来看,我们不明显看出阿含、方等、般若要我们回光返照,开显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佛陀告诉我们修苦谛,修对治法门,修空性,佛陀前面并没有要我们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但是从秘密义,从他里面的这种弦外之音来看,其实有这么一点道理在里面。

比方《金刚经》。《金刚经》判教判作通教,般若时,但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有法华开权显实的味道。它告诉你,无所得故,无所求;无所求故,无所住;无所住故,你就脱离妄想,开显心性,就生其心。它这个空性转成心性,从秘密义有这么一点启发在里面。所以约秘密义,道理是通前通后。

举个例子。比方在经典上,“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这是《法华经》上,我过去在未讲《法华经》之前,就看到佛陀为菩萨授记。当然这个授记就是闻如是法,这个授记作佛就是妙法,佛陀直接开显众生的一念心性。

所有的宗教,佛教是最不可思议的。我们没有看到哪一个宗教,你最后修行的结果,会跟教主一模一样的!授记作佛,你最后跟我一样。因为在所有的教派里面,都没有内观真如这个概念,都是用一种外缘的心识去修皈依,没有内观真如外顺弥陀,没有这种概念。没有内观真如这个概念,少了这个动作,所以所有人变成是教主的子民。只有佛教“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这个是佛教不共的传承,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举一个例子。如《梵网经》上,我今来娑婆世界已经八千次了,这个是迹门。但是本门呢,坐金刚华光王座,我的本门法身报身如如不动,现千丈的卢舍那身,坐金刚华光王座,这个也是开迹显本。因为《梵网经》是判作华严时,所以佛陀在第一时,从秘密义也佣法华经》的思想,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最后总结。

复有众生,应见涅盘度者,佛即示入涅盘,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议, 且大般涅盘经追叙阿阇世王忏悔等缘,并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最后复有众生,这个众生“应见涅盘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盘”。这个人他看到佛陀长久住世,他会产生一种不好的念头,有所依靠,心生轻慢。佛陀就赶快为他示现涅盘,让他赶快从佛陀涅盘中向内安住,因为他老是向外攀缘佛陀还在,当外境失去时,他自己会向内安住。

所以,“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议。”八相成道,也就是,虽然他的八相是佛陀的出生,然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盘,但是也可能佛陀在法时,有些人就看到佛陀入涅盘,他每一个相又具足八相。

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智者大师在修《法华经》时,他一开始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不是要他修法华三昧吗?他得到旋陀罗尼以后,入了三昧,见到灵山会上,俨然未散。也就是他在定中看到佛陀还在《法华经》。

诸位!定中意识只有现量,不可能打妄想,不可能比量,也不可能非量,它一定是实际的情况。我们看佛陀已经入灭了,这个涅盘相,对不对?但是智者大师在禅定中,在涅盘相里面看出了法相,佛陀没有入灭。

所以这个八相成道,互含互摄,每一个相又有八相,这个就是融通的情况。所以佛陀教化弟子是不可思议,完全看你准备好了没有,因人而异。

再举一个例子。比方《大般涅盘经》,“追叙阿阇世王忏悔等缘,并非一日一夜中事也。”在《涅盘经》里面,讲到阿阇世王的忏悔。阿阇世王他想要作新王,就是提婆达多想要作新佛,但是他没有势力,他就拉阿阇世王,叫阿阇世王把他的父亲给推翻了,阿阇世王作新国王,提婆达多作新佛。所以两个结盟之下,阿阇世王就把他父亲关起来饿死。饿死以后,这个杀父的逆罪,使得他晚年身体长满了毒疮,外道给他施什么法都没有用。

后来有个大臣找耆婆名医过来,耆婆就,国王你感觉怎么样?阿阇世王,我身不安稳,心不安稳。耆婆为他把脉以后,我可以治你的身病,但是你的心病我没办法治,你的病源在心,因为大王的痛苦来自于内。既来自于心,还从心灭,你必须要从内心消灭了,这个病才会好。阿阇世王,我怎么能够消灭心不安呢?他,你要向佛陀忏悔。然后耆婆就带阿阇世王去精舍跟佛陀忏悔。

佛陀跟他讲了一些偈颂,归纳成两层意思:

第一个,讲业性本空的道理。可以看出阿阇世王大乘善根深厚,般若思想很深。他一时的造罪,佛陀跟他讲业性本空,你过去造罪是一念的妄想,攀缘一种虚妄的境。既然你今忏悔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它不是真实的。你既然忏悔以后,你就要放下了,告诉他业性本空。

第二个,要他发大誓愿。你要重新发愿,行菩萨道。阿阇世王在佛前,忏悔发愿以后,没有多久死了,因为忏悔不可能把罪业忏得完全干净,他堕入地狱,看到地狱的火时,因为忏悔的善根起大惭愧,就得一个从地狱当下弹出来的果报。就是这样子,有忏悔的人,有善根的人,堕到地狱的时候他马上弹出来。这个事情在《涅盘经》里面讲得很清楚,绝对不是一日一夜。

这个地方是明了佛陀的法,他有融通的情况。就是你如果生长在佛世,每一个人见到的佛身,听到的佛法是各式各样。善根的不同,每一个人看到的佛不一样,听到的法完全不一样,这就通五时。佛陀的法跟你的根机掌握得非常地精准,刚好是你要的东西,但是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赶快启发你的善根,其它的你都可以慢慢来。

我们这个通五时讲到这,大家有没有问题?请。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上堂课在讲义第十三页,有一段要跟师父印证一下,重扶三权,这个三权是不是藏、通、别这三个权教?

【师父答疑】对!对!对!藏、通、别三种权法。就是《涅盘经》它是开显心性,但是它把藏通别的法再重复一次,《法华经》就没有,《法华经》就直接开显心性,所以它带通别圆教。它一方面强调权法的重要,一方面也强调心性的关键。

【学员提问】弟子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阿罗汉果,一部分的阿罗汉,他后来就回向大,就出来了。师父也提到,就是另外一部分的阿罗汉是变成定性,他灭色取空就变成定性阿罗汉,那就很难出来。所以师父常常提醒我们,就是一开始发心就要对,可是师父也提过,没有一个人是永远做阿罗汉的,这个道理是不是就是我们平时,我们也是未来佛,也没有一位凡夫是永远做凡夫,迟早会成佛,是不是同一个道理呢?

【师父答疑】我们不能跟阿罗汉比,阿罗汉是个圣人。一个圣人他的问题只是胸量问题,我们除了胸量,还有烦恼的问题,还有罪业的问题。阿罗汉已经处理一部分的问题了,他把生死的烦恼、罪业消灭了,但是他对于佛陀的那种功德庄严,他没有一种承当,他认为这个东西跟我没关系。当然作为佛陀施设教法时,他的系统是一致的,他既然有办法让你证得阿罗汉,一定有办法把你带出来。因为它的那个 system(系统)是同一个体系的,除非你学外道。

如果你是成就辟支佛,那这个问题就比较困难了;如果是阿罗汉,声闻肯定是跟佛学习。另外一种人是缘觉,这个就比较麻烦了。独觉的证入偏空涅盘不是因为佛法,这个就比较麻烦。这个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了。

【学员提问】那师父为什么会,没有一个人是永远做阿罗汉的,迟早他会出来,他是怎么样出来呢?

【师父答疑】阿罗汉,其实按照《法华经》的意思,他认为他到偏空涅盘,对不对?其实他入灭时,生到十方佛土的方便有余土去了,没有偏空涅盘。在台的判教有一种叫做有位无人,就是有一个阶位,但是没有这个人,“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我讲一个《法华经》的譬喻。佛陀,有个房子起火了,起火时孩子不愿意走,他不知道怕,这时这个长者就紧张了。你跟他外面有什么东西,他不见得会离开,只好讲他喜欢的,,哦,外面有羊车,因为这个孩子喜欢羊车。结果孩子就跑出去了,离开了火宅,就坐在草地上,很快乐了。遇到长者,你要给我们羊车,羊车在哪里呢?佛陀,就那部车。欸,这不是羊车,结果佛陀给他大白牛车,更好!

那么这时佛陀就问声闻人,你可以佛陀打妄语吗?不能他打妄语,为实施权,佛陀其实没有羊车这个东西,“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就是这个人他一听到偏空涅盘这四个字,起大欢喜,那佛陀何乐而不为呢?对不对?佛陀就安立一个偏空涅盘,其实他认为他是入偏空涅盘,结果入了十方佛土去了。

不过,你要知道,阿罗汉的圣人有什么差别呢?他看到大乘佛法不会排斥,因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它是同一个体系的,他会觉得,这个大衬功德,甚深,甚深。他会知道比我高明,但他绝对不会毁谤大乘法。所以《法华经》上,会毁谤大衬,绝对是没有入圣位的。初果以前的,有可能会谤大乘,一旦证得初果,他入法性以后,因为佛陀的法性是同一法味的,不管是空性,不管是心性,它同一个法味的,只是浅深不同。

所以阿罗汉一旦生到佛土去,他会感恩佛陀。他会认为,哎呀,佛陀虽然暂时用假名字引导我,但是我得到的更多。你看十方佛土中是不是有一个方便有余土?对不对?那个谁受生的你知道吗?就是阿罗汉去的,他生到十方佛土里面的方便有余土,继续地亲近十方诸佛,学习佛法,回向大。当然,如果直接发大乘菩提心的人,你亲近佛陀也可能就直接初地、柏了。

诸位!你的准备很关键!资粮可以慢慢来,但是你的善根会决定你未来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你听到什么法,也决定了你在成就佛道的过程当中,是在旁边暂时的休息,还是直接趣入大乘,这个非常关键!你的善根力,这个是整个佛教的核心思想。

当然,这个五时的施设,你要生长在佛世就很明确了,因为我们离开佛陀太远了,所以我们不知道佛陀当初是怎么教化众生的,原来这个五时是有通别的。有些人一切时看到阿含,一切时听到华严,一切时听到方等,一切时听到法华涅盘,那就是你个饶准备了。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师父提到,《华严经》跟《法华经》两本经,都是一佛乘成佛的因缘,但是一个是对根熟众生宣,《法华经》是对凡夫宣,可是我们看讲义的讲表里面,《华严经》它是被判作圆教兼带别教,可是《法华经》是为凡夫宣,而且是次第法,可是《法华经》却判作是纯粹的圆教,要怎么样去理解这个判教?谢谢师父!

【师父答疑】好。作为一个圆教,除了功德圆满以外,这个圆还有一种圆满的意思,就是它必须摄受根机要圆满。《华严经》的圆教,是开显佛陀果地的功德,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悟入的,佛性每个人都有,佛德不是每个人都有,所以《华严经》这种圆教是可遇不可求,不是每个人做得到。

但是《法华经》的圆教,只要你努力,你今生可以成就的。我让你把心带回家,这是透过学习,透过思惟,你今生就可以达到的。所以法华的圆教是因地的佛性,《华严经》的圆教是果地的功德。

这样讲好了。《法华经》的圆教是个个有希望,《华严经》的圆教是人人没把握。就是《法华经》的圆教,它摄受所有的人,不管你过去造了什么罪,不管你过去打了什么妄想,你只要肯学习,你至少可以把自己的心,这个因地先端正,这是可以透过学习努力的。但是《华严经》不是你今生努力就做得到的,这种事事无碍,你现在学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只能够赞叹。

我们现在的操作基本上是这样:谈到心力不可思议时,用《法华经》;我们在学习佛力不可思议时,用《华严经》。就是佛陀到底怎么回事,佛陀为什么会把四十八愿的功德摄持在一句佛号上呢?你就要用《华严经》来思考,就是思惟佛德,我们用《华严经》来操作;思惟你的心性,你的心力到底怎么回事,根据《法华经》,这样懂吗?就是你自己的准备,你就学习《法华经》;你对佛陀的理解,你要根据《华严经》。

所以《华严经》为什么它的圆教里面加一个兼别教?因为它把很多众生排斥在外,比方,凡夫二乘,“有眼不见卢舍身,有耳不闻圆顿教”,他根本没办法受益,所以就着摄受众生来,没佣法华经》那么广。《法华经》它是讲到你只要安住心性,你就可以入法华三昧了,所以它的机是圆满的。《华严经》因为它是少数人特有的,所以给它一个别字,它还是有所差别,是这个意思,不是它的道理不圆满,而是它的根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

我们今就上到这儿。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喜欢天台教观纲宗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天台教观纲宗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无限分身:诸天都有我小号 我得到了审判礼包 病弱将军的团宠田妻飒爆了 站上末日之巅 系统:开局零天赋,但我苟得住 重回七零,作精小知青赖上我 灰烬领主 命运之轮逆转未来 我有一柄摄魂幡 王爷家的团宠小后娘 穿成豪门弃女,她靠玄学封神 空想具现的大贵族 诛神乾坤 骗个大小姐当老婆 穿越清末重生为龙 大傻川,求你,弄死我吧 霸天龙帝 混沌天印 肥仙记 戮仙
经典收藏 我在诡楼当包租婆 我是厨师不是法师 成为张家族长,小哥在我手下打工 至棺重妖 我能看到怪物规则 奶娃捉鬼太强,皇城高呼小祖宗 道事秘闻 总有凶灵想害姐 驭龙蛊师 千年醉(盗墓,GL) 重案六组电视剧改编 嘶声尖叫 通房假死后,被疯批世子撬了棺材 包青天之冤案 尸体派对 盗墓:重生笔记 画符甜疯了,勾京圈大佬直播热吻 天生童子命:我出马看事那些年 灵异复苏:从娶了鬼新娘开始 异案调解:我当律师那些年
最近更新 道长别装了,我知道你会仙术 神级破案群:我真不是神探啊! 盗墓:平遗憾竟被所有人娇宠了 749局:神秘档案 民间道士回忆录 我出马的二十年 诡实录之中式小故事 刑侦科有点灵 我一个孟婆,你让我验尸? 重生:兼职给祖宗烧点货 星际寻宝直播地球篇 异闻诡案组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 生存游戏:我的san值爆表了! 灵渊诡秘录 盗墓:我携永恒家族吞噬诸天 港诡从签到硬气功开始 我非池中物 在诡异怪谈当边缘人 请不要害怕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好看的悬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