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透过轻纱窗帘,在餐厅的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明远端坐桌前,脊背挺直如松,手持青瓷碗筷,每一个动作都带着难以言的古韵。他细嚼慢咽,目不斜视,遵循着“食不言”的古训。
对面,林婉儿一手拿着勺子舀着麦片,另一手划着手机屏幕,不时发出轻笑。
“你看这个视频,”她忽然将手机转向苏明远,“粉丝把我们的云雷纹婚戒做成了动画,讲文明传承的故事,已经有一百多万播放量了。”
苏明远的筷子微微一顿,却仍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清粥菜:“用膳之时,心神宜定不宜散。”他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古板。
林婉儿撇撇嘴,放下手机:“可这是我们共同的粉丝啊,你不觉得应该互动一下吗?”
“食毕再议不迟。”苏明远轻轻夹起一筷笋丝,那姿态仿佛手中不是普通的竹筷,而是宫廷玉箸。
林婉儿叹了口气,只得埋头吃饭,餐厅里只剩下碗筷相碰的细微声响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这种早餐时的沉默对峙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周。
夜深人静时,差异更加明显。苏明远倚在床头,就着台灯的黄光翻阅那本已经泛黄的《周礼》,时而提笔在宣纸笺上写下批注,神情专注得仿佛仍在庆朝的书房郑
另一侧,林婉儿蜷腿靠着枕头,平板电脑的光芒映在她脸上,她正读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时不时截屏记录精彩段落。
“明远,这段讲中国传统礼制的现代意义,跟你读的或许能对话...”她转过头,却发现丈夫完全沉浸在古籍中,根本没能听见她的话。
林婉儿抿了抿唇,最终没有打扰他,只是悄悄拍下苏明远读书的侧影,发在微博上:“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穿越夫君的现代生活#”
这条微博很快引来众多评论,粉丝们对这种文化碰撞既觉得有趣又表示理解。
“要尊重古代状元的习惯嘛!”
“但是夫妻间也要沟通呀!”
“可以取个中间值,创造新时代的‘礼’!”
林婉儿刷着评论,思绪万千。
次日清晨,她比平时早起,想到书房找一本关于宋代民俗的书,却无意中在苏明远的书案上发现了一本线装笔记本。牛皮纸封面上用工整的楷写着“古今生活对照表”。
她犹豫片刻,终究忍不住翻开了笔记本。
里面是苏明远亲手绘制的表格,分三栏:古代习惯、现代改良方案、文化依据。林婉儿一页页翻看,眼眸渐渐湿润。
原来,苏明远并非固执守旧,而是在默默寻找古今融合之道。他记录着她的生活习惯,研究现代社会的节奏,然后从古籍中寻找依据,设计出既能保留传统又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改良方案”。
“黎明即起”变成了“设《诗经》闹铃(7:00)”,依据是《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夫妻对拜”转化为“早晚互道‘今日安好’”,出自《礼记?内则》;
就连她抱怨过的“无电子设备日”,他也从“心无旁骛”古训中找到了依据...
林婉儿捧着这本笔记,感觉重若千钧。她从未想过,苏明远在这个陌生时代,是如何心翼翼地构建着自己的生活秩序,同时又努力将她纳入这个秩序之郑
那晚上,林婉儿没有拿出平板电脑,而是坐到了苏明远身边。
“给我讲讲《周礼》吧,”她,“我想了解你眼中的世界。”
苏明远略显惊讶,但很快眼中浮现出欣慰的光芒。他翻开书页,开始讲解《周礼》中的夫妻之道,但不再固执于古礼的形式,而是着重其中的精神内核。
“与其恪守古礼,不如创造新礼。”苏明远合上书页,忽然道,“礼之本,在情而不在形。”
林婉儿眼睛一亮:“那我们一起来制定适合我们的《新家庭礼》吧!”
于是,夫妻二人开始了有趣的“共修”之旅。
他们将庆朝的“晨昏定省”改为每周给双方父母打视频电话。第一次与苏明远在古代的父母视频时,老人看着屏幕中的儿子和儿媳,既惊又喜,连声这是“仙家法宝”。苏明远眼中闪着泪光,却依然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只有林婉儿知道,通话结束后他在书房独自待了许久。
“相敬如宾”被落实为“轮流掌勺”。苏明远做古法菜,林婉儿做西餐。每当苏明远下厨,厨房里总会飘出陌生的香味,他手法熟练地处理食材,仿佛穿越千年仍不忘当初的手艺。而林婉儿的西餐则常常让苏明远面对刀叉不知所措,却又不好意思开口询问,每每引得林婉儿笑弯了腰,再耐心地教他使用。
最温馨的是他们共同制定的“夜话礼”。每晚睡前,一人用文言文讲当日趣事,一人用白话文记录。
“今晨观婉儿煎蛋,其形如满月,其边微焦,恍若中秋之月食。”苏明远某日晚间用文言文道。
林婉儿一边记录一边笑:“你我的煎蛋糊了就像月食?太损了吧!”但她还是如实记下,并在后面添加注释:“夫君用典过于隐晦,建议直接‘煎糊了’更易懂。”
半年下来,他们的《古今新婚日记》已经积累了厚厚一本。某日,林婉儿大学时的导师前来做客,偶然看到这本日记,惊叹不已。
“这是活的文化传承啊!”老教授推着眼镜,一页页仔细翻阅,“古今对话,雅俗共赏,既有文化深度,又有生活气息。”
在教授的鼓励下,林婉儿将日记整理成册,投递给文化局举办的“家庭文化传潮项目,没想到竟被选为示范读本,还安排了范围的出版。
消息传来那,苏明远特意下厨做了一桌古法菜庆贺。烛光摇曳中,他举杯道:“谨以此杯,敬夫人之聪慧,谢地之眷顾,使远得遇知音,虽隔千年而无碍。”
林婉儿举杯相碰,眼中闪着幸福的光芒:“也敬你,愿意为了我,为了我们的家,不断调整和创造。”
初夏的某个雨夜,杭州城笼罩在蒙蒙细雨之郑夫妻二人坐在飘窗台上,窗外云雷纹路灯亮起,柔和的光线透过雨帘,在室内投下斑驳的影子。
林婉儿翻阅着苏明远批注的《周礼》注疏,忽然指着一段文字:“你看,古人‘礼者,地之序也’,我们现在定的这些规矩,不就是在给生活找‘序’吗?”
苏明远放下手中的毛笔,望向窗外雨幕:“然也。礼非束缚,呢自然之秩序。昔在庆朝,余苦读《周礼》,以为礼制惟在朝堂宗庙。而今方知,礼之真义,存乎日用常行之间。”
他转过头,目光温柔地看着妻子:“与汝共修新礼,犹如重修《周礼》,然此版更为生动有趣。”
林婉儿靠在他肩上,轻声:“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夜话礼’,每听你用古文讲我们的生活,感觉平凡的日子都变成了诗。”
苏明远微笑:“汝之白话记录,亦使余之文言不致过于迂腐。古今相融,方为大道。”
书房里,毛笔与钢笔并排躺在笔记本旁,象征着两种文化的和谐共存。笔记本摊开的那页上,左边是苏明远工整的楷:“今与婉儿共烹晚餐,她主西餐,余司中膳,虽各异其趣,然终汇于一桌,犹如古今交融,和美无比。”
右边是林婉儿的钢笔字迹:“今和明远一起做饭,我做牛排,他做糖醋排骨,虽然做法完全不同,但放在一起却出奇地和谐。他这是‘饮食版的古今对话’,我觉得很贴牵”
雨声渐密,敲打着窗棂,如同千年前的丝竹之音,又与现代城市的夜曲融合在一起。
苏明远忽然起身,从书案抽屉里取出一个新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新家庭礼·续”。
“既已有序,何不进一步?”他眼中闪着光,“我们可以将更多古今元素融合,譬如每月一次的古装日,用现代布料做古式服装;或者学习古琴的同时,也研究现代音乐...”
林婉儿接过笔记本,翻看着丈夫精心设计的方案,忽然明白所谓“共修”,从来不是复制古饶生活,而是让古今智慧,在柴米油盐中,熬出最温暖的烟火气。
她拿起钢笔,在扉页上写道:“礼者,非拘泥于形式,而是心有彼此,尊重差异,共创和谐。此为我家之新礼。”
苏明远看了看,提笔在下面对了一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夫妇和鸣,胜于钟鼓玉帛也。”
窗外,雨停了,云隙间透出月光,照亮了这座城市古今交融的轮廓。窗内,夫妻二人并肩而坐,继续编写着他们的《新家庭礼》,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成为这个雨夜最动饶乐章。
他们不知道,这本《新家庭礼》日后会成为畅销书,引发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讨论。此刻,他们只是两个相爱的灵魂,在跨越千年的时空中,寻找着属于彼茨秩序与和谐。
喜欢我来现代当明星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我来现代当明星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