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昉,生卒年不详,为唐玄宗开元、宝年间着名人物画家,活跃于盛唐艺术巅峰时期,其画艺精湛,尤擅人物肖像与世俗风情,虽正史记载简略,但历代画论与地方文献中零星记述,勾勒出这位盛唐画师的艺术人生。
据《历代名画记》残卷及《唐画拾遗》载,徐昉出身吴郡(今江苏苏州)书香世家,自幼受江南文脉熏陶,对丹青之道展现出过人赋。其父在当地担任吏一职,虽然官职不大,但却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高雅的品味。由于他的爱好,家中收藏了许多历代名家的真迹,这些珍贵的书画作品无疑为徐昉提供撩独厚的学习条件。
徐昉自幼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早年拜吴郡画家杨庭光为师,潜心研习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在杨庭光的悉心指导下,徐昉的绘画技艺日益精进。
然而,徐昉并不满足于仅仅学习杨庭光的风格,他渴望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和更多的绘画技巧。于是,他毅然决定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旅程。
在长安,徐昉游历了宫廷画院和民间画肆,广泛接触了各种风格的绘画作品。他虚心向宫廷画师请教,学习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同时,他也深入民间画肆,观察民间艺饶创作过程,汲取他们质朴而生动的艺术灵福
通过长时间的游历和学习,徐昉博采众长,将不同风格的绘画技巧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既保留了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精髓,又融入了宫廷画院的细腻和民间画肆的生动,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玄宗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绘画艺术迎来黄金时代,宫廷与贵族阶层对书画需求旺盛。徐昉因画艺出众,被荐入长安,常为权贵名流画像,亦曾参与宫廷壁画创作。他善画人物,题材涵盖宫廷贵族、文人雅士、市井百姓乃至释道神像,尤以肖像画最为人称道。史载其画像“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能精准捕捉人物的神情气度与内心世界,时人赞曰“徐生落笔,如见其人”。
在艺术技法上,徐昉继承了六朝以来的工笔重彩传统,又融入盛唐的雄浑气象。他用笔细腻遒劲,线条流畅自然,既注重人物外形的精准勾勒,又着力于神情意态的传神刻画。设色方面,他偏好明快富丽的色调,善用晕染技法,使人物肌肤质感饱满,衣纹褶皱层次分明,尽显盛唐服饰的华美质福其代表作《长安贵游图》描绘了盛唐贵族宴游的场景,图中人物姿态各异、神情鲜活,从衣着打扮到器物陈设,皆细致还原了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被后世画论评为“盛唐风俗画之典范”。
徐昉的创作不仅限于贵族题材,亦关注民间生活。他曾游历江淮、巴蜀等地,将途中所见的市井百态、乡野风情纳入笔下,其《渔樵耕读图》以朴素的笔触描绘劳动者的生活场景,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摆脱了宫廷绘画的程式化束缚,体现出人文关怀。相传他为民间艺人画像时,无需久坐静观,仅片刻观察便能下笔,且形神毕肖,因此在民间享有盛誉。
盛唐时期画坛名家辈出,吴道子以宗教画称雄,张萱擅绘宫廷仕女,徐昉则以肖像画与风俗画独树一帜。他不慕仕途,潜心艺事,虽曾受唐玄宗召见,却婉拒了宫廷画院的官职,选择以布衣之身游历四方,专心创作。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沦陷,徐昉辗转避乱于江南,此后事迹渐少。推测其晚年隐居吴郡,以授徒作画为乐,将毕生技艺传承后人。
徐昉的画作在唐代广为流传,甚至远播新罗、日本等地,对东亚绘画产生了一定影响。可惜其原作大多散佚于战乱,仅部分摹本传世,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人游春图》(传为徐昉摹本),仍可窥见其艺术风貌。历代画论对其评价甚高,将其与张萱、杨宁并称“盛唐人物三杰”,赞其“笔精墨妙,尽得人情之态”。
作为盛唐绘画的重要代表,徐昉以精湛的技艺捕捉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其作品既是艺术瑰宝,也是研究盛唐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他坚守艺术本心、博采众长的创作态度,以及关注现实、贴近民生的艺术追求,为后世画家树立龄范,其名字虽未被正史浓墨重彩记载,却在中国画史上留下了浓淡相夷一笔。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徐氏略记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