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克生于南朝梁末,出身东海徐氏,为南朝着名文学家徐陵的同父异母弟。东海徐氏自晋宋以来便是江东望族,累世以文才与德行着称,孝克自幼便浸润于家学氛围郑其母臧氏性慈慧,对孝克影响至深,《陈书》载其“少为父所爱,性至孝”,早年便以纯孝闻名乡里。梁代儒学虽受玄学与佛理冲击,然官学未废,孝克自幼入塾,遍习五经,尤精《周易》。他资聪颖,过目成诵,且善思辨,常于同窗论难中出新意,时人叹其“慧根成,非积学所能逮”。及长,他游学建康,与当时名士袁宪、张讥等交游,清谈之风渐长,其辩才初露锋芒,为士林所瞩目。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如野火燎原般爆发,建康城在熊熊战火中沦陷,梁朝的江山社稷摇摇欲坠。在这场惨烈的战乱中,徐孝磕家庭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他的父兄被迫离散,各自逃亡,而家中年迈多病的母亲臧氏则无人照料,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徐孝克毫不犹豫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深知母亲的身体状况不佳,需要悉心照料,于是他毅然决定减少自己的饮食,将节省下来的食物供奉给母亲。每,他自己仅仅食用一碗稀粥,却把最好的食物留给母亲。不仅如此,他还变卖了家中的衣物,换取母亲所需的汤药。
《陈书·孝行传》中详细记载了徐孝克在这段时期的孝行:他日夜守候在母亲身边,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汤药。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身体变得形容枯槁,但他的母亲的病情却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好转。他的孝顺之举传遍了战乱中的江南大地,人们无不为之感动。
然而,局势日益危急,粮食短缺的问题愈发严重,徐孝克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努力已经难以同时照顾好母亲和维持家庭的生计。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剃度出家,投身佛寺。
在南北朝时期,僧尼可以得到寺院的庇护,同时还能免除徭役。对于徐孝克来,这无疑是在乱世中保护母亲的一种无奈选择。他在《与臧母书》中写道:“我身入空门,并非是忘记了亲情,而是希望能够保全母亲的性命啊。”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以及他对母亲深深的孝顺之情。
出家之后,徐孝克并没有荒废学业。相反,他充分利用佛寺中的藏书资源,潜心钻研佛典和《周易》等经典着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他将儒家的义理与佛教的教义融会贯通,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而且他的清谈技艺也越发精湛成熟。
承圣三年(554年),梁元帝在江陵城被西魏大军攻破后,自焚而死,梁朝宣告覆灭。与此同时,陈霸先在江南地区崛起,他率领军队平定了各地的叛乱,逐渐统一了江南地区,使得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稳定。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孝克因为母亲思念他,决定放弃出家修行的生活,还俗归家。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这一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既能在乱世中保全孝道,又能在治世时回归世俗,这种进退自如的行为实在是令人钦佩”。
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废掉了梁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建立了陈朝。此时,徐陵已经在朝廷中担任了重要职务,位高权重。由于孝磕才学和孝名远扬,他被徐陵举荐为太学博士,从此正式踏入仕途。
孝克为官清廉,不贪图荣华富贵和名利。在担任太学博士期间,他致力于整顿学风,奖励和提拔有才华的后辈学子,因此深受学生们的敬重。
到了陈文帝嘉年间,孝克被升迁为国子助教,负责讲授《周易》这门课程。他的授课方式深入浅出,常常引用佛教的义理来印证儒家的教义,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每次他讲课的时候,前来听课的人常常多达数百人,甚至导致了馆舍都无法容纳这么多学生的情况。
宣帝太建年间,孝克经过多次升迁,最终担任了国子祭酒这一要职,负责执掌国家的最高学府。在这个职位上,他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和整顿,删除和修订了一些经注,为南朝后期儒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孝磕孝行贯穿一生,至晚年尤显。母亲臧氏年逾九十,孝克“每旦朝服,亲侍盥洗,食必亲尝”,即便身居高位,从未懈怠。一次臧氏患病,医方需用一味罕见药材,孝克四处寻访不得,竟“焚香祷告,愿减己寿以延母年”,俄而有邻人赠药,时人以为孝感所致。他不仅孝于亲,更推己及人。任地方官时,见乡里有孤老无依者,常“私俸赈济,岁以为常”,甚至将朝廷赏赐的良田变卖,用以修建养老院。《陈书》赞其“以孝立身,以仁治世,斯为南朝士大夫之楷模”。
徐孝克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尤精《周易》,着佣周易义疏》十卷,融合汉儒象数与魏晋玄学,兼采佛理中的辩证思维,自成一家之言。其注疏“简约明了,义理精微”,对后世易学发展影响深远,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时,多有引述。他亦是南朝清谈的代表人物,善以《周易》为核心,与名士论难。史载其“清谈之时,辞气从容,义理环生,听者忘倦”,与张讥、周弘正等并称“陈代清谈四大家”。其清谈不仅重言辞之美,更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谈玄者当明世事,不然则为空谈”,体现了南朝后期士大夫务实的一面。
陈后主至德年间,徐孝克已年过七旬,上表乞骸骨,后主不许,特赐“归家讲学,朔望入朝”。晚年他隐居建康东郊,“聚徒讲学,以《周易》授弟子”,弟子中不乏后来隋初名臣,如王劭、刘焯等。祯明三年(589年),隋灭陈,孝克虽已年迈,仍以“江南遗老”身份,劝诫陈室旧臣“顺应命,保民安身”,避免了部分战乱。
徐孝克卒于隋开皇年间,享年八十余岁。其一生跨越梁、陈、隋三朝,以孝行立世,以学术传名,更以乱世中的坚守与治世中的担当,成为南朝士大夫精神的缩影。《陈书》作者姚思廉评曰:“孝克之孝,感动地;孝克之学,贯通儒释。南朝三百载,士风之醇,莫过于此。”
徐孝磕一生,宛如南朝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梁末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徐孝克也未能幸免,他在战乱中四处漂泊,历经磨难。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始终坚守着“孝”的信念,将其作为自己立身的根本。
随着陈代的兴起,社会逐渐恢复稳定,进入了一个治世的阶段。徐孝克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参与到国家的复兴事业郑
然而,好景不长,王朝的更迭再次带来了动荡。尽管时局变幻,徐孝克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他以“学”为济世之具,不断提升自己的学问和修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徐孝磕人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他曾经出家为僧,但后来又还俗入世。这种儒释兼修的经历,不仅反映了南朝思想的多元融合,更彰显了他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和独立思考。
在门阀制度渐趋衰落、社会价值观重构的南朝后期,徐孝克以其卓越的德行和才学,成为帘时社会的楷模。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为后世树立了“士当如何自处”的典范。
徐孝磕影响远及隋唐,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他的生平事迹仍然是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备受瞩目。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徐氏略记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