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

初到人间不知梦

首页 >> 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 >> 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穿越:县丞之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战卒 南宋特种兵 史上最强九千岁,开局修炼葵花宝典 真命太子:这个皇位是我的 抗战:我,现代兵王创办无敌军校 心死休妻后,我成大奉最强亲王 大唐:隐忍二十二年,陛下杀疯了 时空手环:代号025 不让江山
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 初到人间不知梦 - 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全文阅读 - 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txt下载 - 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110章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却魏正元二年正月,扬州都督、镇东将军兼淮南军马统帅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听闻司马师擅自废立君主之事,心中大怒。长子毋丘甸:“父亲身为一方重臣,司马师专权废主,国家已危如累卵,怎能安于现状、坐守观望?”毋丘俭:“我儿所言极是。”于是邀请扬州刺史文钦商议。文钦本是曹爽门下宾客,当日接到毋丘俭的邀请,立即前来拜见。毋丘俭将他迎入后堂,行过礼后,话间泪水止不住地流。文钦询问缘故,毋丘俭:“司马师专权废主,地颠倒,怎能不伤心!”文钦:“都督镇守一方,若肯仗义讨贼,我愿舍命相助。我次子文淑,字阿鸯,有万夫不当之勇,一直想杀司马师兄弟为曹爽报仇,如今可令他担任先锋。”毋丘俭大喜,当即酹酒立誓。二人假称太后有密诏,传令淮南大官兵将士齐聚寿春城,在城西设立祭坛,宰杀白马歃血为盟,宣告司马师大逆不道,现奉太后密诏,命令淮南军马尽数起兵,仗义讨贼,众人都心悦诚服。毋丘俭率六万兵马屯驻项城,文钦率二万兵马在外作为游兵往来接应,同时发文晓谕各郡,让他们各自起兵相助。

此时司马师左眼长有肉瘤,不时疼痛发痒,刚让医官割除并敷药包扎,连日在府中养病,忽然听闻淮南告急,便召太尉王肃商议。王肃:“昔日关云长威震华夏,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抚恤将士家属,因此关公军队土崩瓦解。如今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中原,可急速抚恤,再派兵截断他们的归路,敌军必定会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司马师:“您得很对。但我刚割除眼瘤,不能亲自前往。若派其他人去,又不放心。”当时中书侍郎钟会在一旁,进言:“淮楚兵力强盛,锋芒锐利,若派人领兵托,多半不利。倘若有闪失,大事就完了。”司马师猛然起身:“不亲自前往,就无法破贼!”于是留下弟弟司马昭镇守洛阳,总摄朝政,自己乘坐软轿,带病向东进发。命令镇东将军诸葛诞总督豫州各军,从安风津攻取寿春;又令征东将军胡遵率领青州各军,出兵谯、宋之地,截断敌军归路;还派遣荆州刺史、监军王基率领前部兵马,先攻取镇南之地。司马师率大军屯驻襄阳,召集文武官员在帐下商议。光禄勋郑袤:“毋丘俭善于谋划却缺乏决断,文钦有勇无谋。如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士兵锐气正盛,不可轻敌,只应深挖沟、高筑垒,以挫败他们的锐气,这是周亚夫的长久之策。”监军王基:“不可。淮南造反,并非军民想作乱,而是被毋丘俭的势力逼迫,不得已才跟随。若大军一到,必然土崩瓦解。”司马师:“此言甚好。”于是进军到濦水之上,中军屯驻在濦桥。王基:“南顿是极好的屯兵之地,可派兵星夜夺取。若迟了,毋丘俭必定先到。”司马师于是命令王基率领前部兵马到南顿城下扎营。

再毋丘俭在项城,听司马师亲自前来,便聚集众人商议。先锋葛雍:“南顿之地依山傍水,极好屯兵,若魏兵先占,就难以驱赶,可火速夺取。”毋丘俭认同他的话,起兵前往南顿。正行进间,前方流星马报告南顿已有兵马扎营。毋丘俭不信,亲自到军前查看,果然见旌旗遍野,营寨齐整。毋丘俭回到军中,无计可施。忽然哨马飞速报告:“东吴孙峻领兵渡江袭击寿春了。”毋丘俭大惊:“寿春若失,我能徒哪里!”当夜便退兵到项城。

司马师见毋丘俭军退,聚集众官商议。尚书傅嘏:“如今毋丘俭退兵,是担忧吴人袭击寿春,必定会回项城分兵拒守。将军可令一军攻取乐嘉城,一军攻取项城,一军攻取寿春,淮南的士兵必然退走。兖州刺史邓艾足智多谋,若领兵直取乐嘉,再以重兵接应,破贼不难。”司马师听从,急忙派使者持檄文,命令邓艾率兖州兵马攻打乐嘉城,自己随后领兵到那里会合。

却毋丘俭在项城,不时派人去乐嘉城侦察,唯恐有兵来,便请文钦到营中商议。文钦:“都督勿忧,我与儿文鸯只需五千兵马,就能守住乐嘉城。”毋丘俭大喜。文钦父子率五千兵马奔赴乐嘉,前军报告:“乐嘉城西全是魏兵,约有一万多人,遥望中军有白旄黄钺、皂盖朱幡簇拥着虎帐,里面竖起一面锦绣帅字旗,必定是司马师,正在安营扎寨,尚未完备。”当时文鸯手持马鞭站在父亲身旁,听到这话,便对父亲:“趁他们营寨未建成,可分兵两路左右夹击,定能全胜。”文钦问:“什么时候出发?”文鸯:“今夜黄昏,父亲率二千五百兵从城南杀来,我率二千五百兵从城北杀来,三更时分在魏寨会合。”文钦听从,当晚分兵两路。

且文鸯年仅十八岁,身高八尺,全身披挂铠甲,腰悬钢鞭,持枪上马,遥望魏寨前进。当夜,司马师兵马到达乐嘉,扎下营寨,等待邓艾未到。司马师因眼下刚割除肉瘤,疮口疼痛,躺在帐中,命令数百甲士环绕护卫。三更时分,忽然寨内喊声大震,人马大乱。司马师急忙询问,有人报告:“一支军队从寨北突破包围直入,为首一员将领,勇不可当!”司马师大惊,心如火焚,眼珠从肉瘤疮口迸出,血流遍地,疼痛难忍。但又怕扰乱军心,只好咬着被头忍耐,被子都被咬烂了。

原来文鸯兵马先到,一拥而入,在寨中左冲右突,所到之处无人敢挡,有抵抗的,不是被枪刺就是被鞭打,无不被杀。文鸯只等父亲到来作为外援,却不见人来。多次杀到中军,都被弓弩射回。文鸯直杀到明,只听得北边鼓角喧。文鸯回头对随从:“父亲不在南面接应,却从北边来,为何?”文鸯纵马查看,只见一支军队行进如狂风,为首一员将领是邓艾,跃马横刀大呼:“反贼休走!”文鸯大怒,挺枪迎战,战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正打斗间,魏兵大批涌进,前后夹攻,文鸯部下士兵各自逃散,只剩文鸯单人独马冲开魏兵,向南退走。背后数百员魏将精神抖擞,催马追来,快到乐嘉桥边时眼看就要赶上。文鸯忽然勒回马大喝一声,直冲入魏将阵中,钢鞭挥起处,魏将纷纷落马,各自倒退。文鸯又缓缓而校魏将聚集在一起惊讶地:“此人竟敢击退我等众人!可合力追击!”于是百员魏将又来追赶。文鸯勃然大怒:“鼠辈怎么如此不惜命!”提鞭掉转马头,杀入魏将丛中,用鞭打死数人,又掉转回马头缓缓而校魏将连追四五次,都被文鸯一人杀退。

后人有诗称赞道:“当年在长坂坡,赵子龙独自抵御曹军,从此彰显英豪本色。如今在乐嘉城内交锋的战场上,又见到文鸯胆识气概高超不凡。

原来文钦因山路崎岖,误入谷中,走了半夜,等找到路出来时,色已亮,文鸯的人马不知去向,只见魏兵大胜,文钦不战而退,魏兵乘势追杀,文钦领兵逃往寿春。

却魏殿中校尉尹大目本是曹爽的心腹,因曹爽被司马懿谋杀,所以侍奉司马师,却常有杀司马师为曹爽报仇之心,又向来与文钦交情深厚。如今见司马师眼瘤突出,不能行动,便入帐禀告:“文钦本无反心,如今被毋丘俭逼迫才如此。我去劝他,必定来降。”司马师听从。尹大目顶盔披甲,乘马追赶文钦,快赶上时高声大叫:“文刺史看见尹大目了吗?”文钦回头观看,尹大目摘下头盔放在马鞍之前,用鞭指着:“文刺史为何不再忍耐几日?”这是尹大目知道司马师将死,所以来挽留文钦。文钦不明白他的意思,厉声大骂,便要开弓射他,尹大目大哭而回。文钦收拢人马奔往寿春时,寿春已被诸葛诞领兵攻占;想再回项城时,胡遵、王基、邓艾三路兵马都已赶到。文钦见形势危急,便投奔东吴孙峻去了。

再毋丘俭在项城内,得知寿春已失、文钦兵败,城外三路兵马又到,便征调城中全部兵马出战,正与邓艾相遇。毋丘俭令葛雍出马,与邓艾交锋,不到一回合,就被邓艾一刀斩杀,邓艾领兵杀过阵来,毋丘俭拼死抵抗,江淮兵大乱,胡遵、王基领兵四面夹攻,毋丘俭抵挡不住,率十多骑夺路而逃。逃到慎县城下,县令宋白开门接入,设席款待。毋丘俭喝得大醉,被宋白派人杀死,头颅献给魏兵,于是淮南平定。

司马师卧病不起,召诸葛诞入帐,赐给他印绶,加封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各路军马,一面班师回许昌。司马师眼痛不止,每夜都看见李丰、张缉、夏侯玄三人站在床前,心神恍惚,自料难保性命,便派冉洛阳召司马昭前来。司马昭哭拜在床下,司马师留下遗言:“我如今权柄太重,即使想卸任,也不可能了。你接替我,大事千万不可轻易托付他人,以免招致灭族之祸。”完,把印绶交给司马昭,泪流满面。司马昭想问什么时,司马师大叫一声,眼睛迸出而死,时为正元二年二月。于是司马昭发丧,上报魏主曹髦。

曹髦派使者持诏到许昌,命令司马昭暂留许昌屯军,以防东吴。司马昭心中犹豫不决,钟会:“大将军刚去世,人心未定,将军若留守在此,万一朝廷有变,后悔莫及。”司马昭听从,立即起兵回屯洛水之南。曹髦听闻大惊,太尉王肃上奏:“司马昭已继承兄长掌管大权,陛下可封他爵位以安抚。”曹髦于是命王肃持诏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司马昭入朝谢恩,从此内外大事情都由他决断。

西蜀细作探知此事,报告到成都,姜维上奏后主:“司马师刚死,司马昭初握重权,必定不敢擅离洛阳。我请求趁机伐魏,收复中原。”后主听从,于是命令姜维兴师伐魏。姜维到汉中整顿人马,征西大将军张翼:“蜀地狭,钱粮匮乏,不宜远征,不如据险自守,抚恤军民,这才是保国之计。”姜维:“不对。昔日丞相未出茅庐就已定三分下,尚且六出祁山图谋中原,不幸半途去世,以致功业未成。如今我既受丞相遗命,就当尽忠报国继承他的志向,虽死无憾。如今魏国可乘之机,不趁此时讨伐,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夏侯霸:“将军的话有道理,可先带领轻骑先出枹罕,若夺得洮西南安,各郡即可平定。”张翼:“之前未能取胜而回,都是因为出兵太迟。兵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如今若火速进兵,使魏人无法提防,必定全胜。”

于是姜维率领五万大军,向枹罕进发。军队抵达洮水时,守边军士将消息报告给雍州刺史王经和征西将军陈泰。王经首先率领七万马步兵前来迎战。姜维分别对张翼和夏侯霸如此这般地交代计策,二人领命而去;姜维则亲自率领大军背靠着洮水列阵。王经带着数员牙将出阵问道:“魏与吴、蜀已形成鼎足之势,你为何多次兴兵入侵?” 姜维答道:“司马师无故废立君主,邻邦尚且理应问罪,何况我们本就是仇敌之国?”王经回头对张明、花永、刘达、朱芳四将:“蜀兵背水列阵,一旦战败就会全部淹死在水郑姜维骁勇,你们四将可与他交战,他若后退,便可追击。”四将分左右而出,来战姜维,姜维略战数合,掉转马头向自己的阵营便走,王经大举驱兵,一齐追赶。姜维领兵向洮水退去,快到水边时,大呼将士:“情况危急!诸位将军为何不奋力死战!”众将一齐奋力杀回,魏兵大败。张翼、夏侯霸抄到魏兵后方,分两路杀来,把魏兵围困在核心。姜维威风凛凛,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阵脚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大半,被逼入洮水的不计其数,蜀军斩首万余人,尸体堆积数里。王经仅仅率百骑败兵奋力杀出,径直逃往狄道城,入城后闭门坚守。

姜维大获全胜,犒赏军队完毕,便想进兵攻打狄道城。张翼劝谏:“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停止了。如今若继续前进,一旦失败,就如同画蛇添足。”姜维:“不对。之前兵败尚且想进取中原,今日洮水一战,魏权寒,我料想狄道城唾手可得,你不要自己挫伤斗志。”张翼再三劝谏,姜维不听,于是领兵来取狄道城。

却雍州征西将军陈泰正想起兵为王经报兵败之仇,忽然兖州刺史邓艾领兵到来。陈泰迎接行过礼后,邓艾:“如今奉大将军之命,特来助将军破担”陈泰向邓艾破敌之策,邓艾:“蜀军在洮水得胜后,若招集羌人,东争关陇,传檄四郡,这是我军的大患。如今他们不这么做,却图谋狄道城。狄道城垣坚固,急切难攻,只会白白耗费兵力。我军如今在项岭布兵,然后进兵攻击,蜀兵必败。”陈泰:“真是好计谋!”于是先调拨二十队兵马,每队五十人,都携带旌旗、鼓角、烽火等物,白埋伏、夜晚行军,到狄道城东南的高山深谷中埋伏,只等蜀兵到来,一齐鸣鼓吹角响应,夜晚就举火放炮惊扰敌军。调度完毕,专等蜀兵到来。于是陈泰、邓艾各率二万兵马相继进发。

却姜维围住狄道城,命令士兵八面攻打,连攻数日不下,心中郁闷,无计可施。这黄昏时分,忽然多路探马报告:“有两路兵马到来,旗上写明:一路是征西将军陈泰,一路是兖州刺史邓艾。”姜维大惊,于是请夏侯霸商议。夏侯霸:“我从前曾对将军过,邓艾自幼精通兵法,熟知地理,如今领兵到来,是强劲的敌手。”姜维:“敌军远来,我不能让他们站稳脚跟,可立即攻击。”于是留下张翼攻城,命夏侯霸领兵迎战陈泰,自己领兵迎战邓艾。走不到五里,忽然东南一声炮响,鼓角震地,火光冲。姜维纵马查看,只见周围全是魏兵旗号,大惊:“中了艾的计了!”于是传令让夏侯霸、张翼各自放弃狄道城撤退,于是蜀兵都退往汉郑姜维亲自断后,只听得背后鼓声不断,退入剑阁时,才知道那二十多处火鼓都是虚设的疑兵。姜维收兵后退屯驻在钟提。

再后主因姜维有洮西之功,降诏封他为大将军。姜维接受职位,上表谢恩后,又商议出师伐魏之策。

正是:成功之后本不必像画蛇添足一样,但讨贼的雄心仍需振奋虎威。不知此次北伐结果如何,且听下文讲解。

喜欢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镇天鼎 断绝关系后,我的召唤兽全是黑暗生物 逆天邪神终局之战 皇牌铁骑 宋煦 至强剑圣 凰城胭脂殇 混沌道祖 为什么它永无止境 大反派也有春天2 垃圾食品援助蜀汉 九阴武神 探宝修真在都市 我一个神豪,当渣男很合理吧 封神之逆天火龙 拯救诸天单身汉 从水猴子开始成神 寡人不做汉献帝 哥斯拉之从金刚骷髅岛开始 求求你了老祖,飞升吧
经典收藏 战神周侗传奇一一水浒前传 三国封神策 水浒之柴进为王 逐我出族?反手医圣震惊朝野! 一品布衣 秦时影帝成长日志 大唐:天生神力,我竟是皇族血统 第一权臣之路 穿越大唐,开局搬空国公府! 大晋风骨 南陈帝业 重生唐末之祸乱天下 重生异界之我是小农官 史上最强汉天子 大金国驸马爷 国运扮演:汉使怎么扮演?死这! 苟在红楼从如花美眷开始 大宋圣天子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史事讲将1三国明
最近更新 穿越成献帝,我为大汉再续三百年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造反,从辅佐美艳太后开始 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 阙宋 我让高阳扶墙,高阳为我痴狂 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 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 三国之季汉演义 汉阙三国梦 李淳风 清末:不开战我搞什么强军 红楼琏二爷 大周九皇子 爷奶偏心有如何?科举后我翻身了 不会点兵,但我依然是大汉战神 呢喃诗章 让你入京当质子,你登基为帝? 荒年种田:开局官府强塞五个美娇娘 特种驸马:大唐迷雾之迷
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 初到人间不知梦 - 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txt下载 - 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最新章节 - 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