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哲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凌哲揉了揉酸痛的腰和胳膊,杨木已经趴在桌子边睡着了。
凌哲叹口气,杨木动了动睫毛,醒了过来,湿漉漉的略带迷茫的眼睛看到了有些衣冠不整的凌哲,有些疑惑地歪着头,眯起眼又细细看了看。
凌哲被他看的有些不好意思,把衣领整理了一下,往上拉了拉遮住了些许痕迹。
凌哲有些沙哑的嗓子,轻声道。
“既然醒了,送我回去吧。”
杨木伸了个懒腰点零头,揉了揉凌哲可能酸麻的腿,把凌哲从桌子上抱下去,一步步搀扶着凌哲回房间。
凌哲回去当夜里果不其然发起镣烧。
杨木衣不解带在凌哲身边跑前跑后地照顾凌哲,凌哲挣扎着起身,让杨木去书架上拿一卷讲义去一边看着去,不要打扰他休息。
杨木扶着凌哲躺下,拿着讲义去一个角落只点了一盏灯,借助着昏暗的灯光看着。
是《中庸》的讲义,凌哲细细地写了一些,看来是打算等这部分全部讲完,送给杨木以后用来查阅翻看温习的。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着,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汲,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影思孟学派”的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着作,《汉书·艺文志》载录佣中庸》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着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着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
第一章。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下之大本也。和也者,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地位焉,万物育焉。
饶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直;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直,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直、“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直,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郑人之反(有书作“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人之中庸也”)中庸也,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君子中庸,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论语·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直的生动明。也就是,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孔子:“这个道路大概不行了。”
既然孔子提倡的是中庸之道,那么,这个中庸之道看来是行不通了。
注:这一章不重要,不必看。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赌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隐恶扬善,执两用郑
不偏不尧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饶识见。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校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人人都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切忌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
注:重中之重,切记切记。不可极端,不可自以为是,需知人外有人,外樱必须谦逊,广开言路,不可过于贪心。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第九章。
子曰,「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扞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注:时刻切记中庸之道。”
杨木看了九章便昏昏欲睡,他迷迷糊糊发现,他可能不是爱上了看书学习,而是喜欢听凌哲那清澈的声音。
杨木合上还未看完的书卷,他其实也没有看进去多少,只不过记住了凌哲特意标注的部分。
杨木看着凌哲的睡颜,凌哲睡觉很是安静,也不踢被子,和白一样的礼仪端正。
杨木吹灭唯一的蜡烛,摸黑合衣躺在了凌哲床边的榻上。
屋外蟋蟀稀稀疏疏地唱着…
淩哲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淩哲揉了揉酸痛的腰和胳膊,杨木已经趴在桌子边睡着了。
淩哲叹口气,杨木动了动睫毛,醒了过来,湿漉漉的略带迷茫的眼睛看到了有些衣冠不整的淩哲,有些疑惑地歪着头,眯起眼又细细看了看。
淩哲被他看的有些不好意思,把衣领整理了一下,往上拉了拉遮住了些许痕迹。
淩哲有些沙哑的嗓子,轻声道。
“既然醒了,送我回去吧。”
杨木伸了个懒腰点零头,揉了揉淩哲可能酸麻的腿,把淩哲从桌子上抱下去,一步步搀扶着淩哲回房间。
淩哲回去当夜里果不其然发起镣烧。
杨木衣不解带在淩哲身边跑前跑後地照顾淩哲,淩哲挣扎着起身,让杨木去书架上拿一卷讲义去一边看着去,不要打扰他休息。
杨木扶着淩哲躺下,拿着讲义去一个角落只点了一盏灯,借助着昏暗的灯光看着。
是《中庸》的讲义,淩哲细细地写了一些,看来是打算等这部分全部讲完,送给杨木以後用来查阅翻看温习的。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着,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後,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於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於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汲,字子思。孔子去世後,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於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於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影思孟学派”的法。後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於秦统一全国後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於《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着作,《汉书·艺文志》载录佣中庸》二篇,以後各代都有关於这方面的着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後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着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於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
第一章。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下之大本也。和也者,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地位焉,万物育焉。
饶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直;表现出来以後符合节度,叫做“和”。“直,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直、“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直,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郑人之反(有书作“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人之中庸也”)中庸也,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君子中庸,人违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麽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论语·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直的生动明。也就是,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麽太过,要麽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於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孔子:“这个道路大概不行了。”
既然孔子提倡的是中庸之道,那麽,这个中庸之道看来是行不通了。
注:这一章不重要,不必看。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於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赌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於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隐恶扬善,执两用郑
不偏不尧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困难之一在於,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於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饶识见。
困难之二在於,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校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人人都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切忌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
注:重中之重,切记切记。不可极端,不可自以为是,需知人外有人,外樱必须谦逊,广开言路,不可过於贪心。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第九章。
子曰,「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扞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於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於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注:时刻切记中庸之道。”
杨木看了九章便昏昏欲睡,他迷迷糊糊发现,他可能不是爱上了看书学习,而是喜欢听淩哲那清澈的声音。
杨木合上还未看完的书卷,他其实也没有看进去多少,只不过记住了淩哲特意标注的部分。
杨木看着淩哲的睡颜,淩哲睡觉很是安静,也不踢被子,和白一样的礼仪端正。
杨木吹灭唯一的蜡烛,摸黑合衣躺在了淩哲床边的榻上。
屋外蟋蟀稀稀疏疏地唱着…
喜欢第九十八面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第九十八面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