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太后静静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听完后,她缓缓道:“能让西夏臣服,一雪前耻,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陛下知人善任,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效力。
陛下继承先帝神宗变法遗志,推行新政,睿智决策,治国之君。
经典之世有哲王’的赞誉,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陛下的英明神武。还是用这个‘哲’字吧。”
群臣听后,纷纷跪倒在地,齐声高呼:“太后圣明!”那声音整齐而洪亮,在垂拱殿内久久回荡。
在这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项太后端庄而坐,目光缓缓扫视着诸位大臣。接着以沉稳而威严的声音道:“如今需确定王位继承人选,诸位爱卿对此有何高见?”
丞相章惇听闻太后询问,急忙上前,恭敬地深施一礼。
言辞恳切地道:“太后,当下先帝神宗膝下还有三位王爷。
其一为申王千岁,其二为简王千岁,其三便是端王千岁。
此三位王爷皆为庶出。若单纯论年纪长幼,理应由申王赵佖继位。
然而,申王千岁患有眼疾,身体上的缺陷恐难以承担治理下的重任。
再依据礼法和律令的规定,先帝哲宗同母弟弟简王赵似,无论是从亲缘关系的紧密程度,还是从身份地位来看,都更适合继承皇位,所以微臣认为应当立简王赵似为皇帝。”
项太后微微点零头,她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思熟虑的神情。
随后,项太后轻轻看了一眼知枢密院士曾布、史部尚书许君、户部尚书蔡京等人,似乎在期待着他们能发表不同的见解。
户部尚书蔡京见状,赶忙上前一步,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
道:“既然三位王爷都是庶出,那么便不存在嫡庶之分的顾虑。
若按照立长的原则,自然应当立申王赵佖。
但如今不立申王千岁,那就明不能单纯以长幼来评牛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君当以贤能为本。
端王赵佶才华横溢,才高八斗,其诗词书画之造诣在宗室之中堪称一绝。
而且,端王为人孝顺,对长辈恭敬有加,品德高桑
如此贤能之人,若能继承子之位,必定能带领我大宋走向繁荣昌盛,所以微臣认为应当立端王赵佶为子。”
项太后听了蔡京的话,微微颔首。
脸上露出赞许的神情,道:“蔡爱卿所言极是,端王确实仁义孝顺,心怀下。
平日里的言行举止都展现出了良好的品德和素养,若由他继承大统,想必能不负众望,将我大宋治理得井井有条。”
丞相章惇一听太后这番话,心中甚是着急。
赶忙再次上前,急切地道:“太后,此事关系到我大宋的千秋基业,不可不慎重考虑啊!
端王赵佶此前并无显着的政绩,在朝堂和民间也没有树立起足够的威望。
而且,端王生性顽劣,好大喜功,做事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
少年时期,便迷恋声色犬马,沉溺于书画园林之中,整日与文人墨客、艺术家们往来,对国家政事不闻不问。
若让这样的人继承皇位,恐怕难以担当起治理下的重任,甚至可能会给我大宋带来灾难。
太后,还请您以国家社稷为重,三思而后行,还是应当立简王为帝啊!”
在这关键时刻,知枢密院事曾布、尚书左丞蔡卞、吏部尚书许将等朝廷重要官员,纷纷经过深思熟虑后,陆续明确表达了他们赞同拥立端王赵佶为帝的立场。
这些大臣在朝堂之上皆为举足轻重之人,他们的表态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巨石,瞬间引起了不的波澜。
项太后其实对端王赵佶的为人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她心中有着自己的一番考量。
端王赵佶平日里极为孝顺,时常进宫探望项太后和自己的生母朱太妃。每次到项太后处,他总是绘声绘色地讲述市井间的游乐趣事,那些新奇的见闻、生动的描述,如同春日里温暖的微风,逗得项太后眉开眼笑。
在项太后看来,端王孝顺,能给自己带来如此多的欢乐,因此她内心深处十分倾向于立端王赵佶为帝。
端王赵佶本身才华横溢,他的书法造诣颇高,其字体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灵动;
绘画更是堪称一绝,无论是山水的磅礴大气,还是花鸟的栩栩如生,都能在他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端王赵佶与曾布、蔡卞等大臣早就是志同道合的笔友和画友,他们时常在一起切磋书画技艺。
这种深厚的情谊使得曾布、蔡卞等人自然而然地想要助推端王登上皇位。
朝中其他大臣看到项太后明确表示同意立端王,又有知枢密院事曾布、尚书左丞蔡卞、吏部尚书许将等重臣坚定地支持,便也纷纷随声附和,一致赞同立端王为帝。
丞相章惇和另外五位大臣坚持认为应该立简王赵似为帝。
章惇再一次明简王赵似更像先帝神宗和哲宗,但当他环顾四周,发现支持自己的人寥寥无几。
自己显得去势薄时,丞相章惇心中虽满是愤怒和无奈,却也只能气得不再话,因为他深知在这种形势下,自己的反对是无济于事。
项太后见大局已定,便果断地下达了两道懿旨。
第一道懿旨是公告下,告知先帝赵煦已经病逝,并且尊奉先帝庙号为宋哲宗。
第二道懿旨则是正式立端王赵佶为帝,并改元号为`建中靖国'。
新帝赵佶登基后,诚恳地邀请项太后垂帘听政。
项太后再三推辞,她深知垂帘听政可能会引发诸多争议和政治问题。
但在新帝的坚持下,最后项太后决定参与议政,以确保朝廷的稳定。
公元1100年,一代雄主、少年子宋哲宗赵煦因病不幸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这位年轻的皇帝在位期间,曾试图推行一系列改革,以重振大宋王朝的雄风,但可惜不假年。
仅比宋哲宗赵煦几个月的端王赵佶继位,他就是后来在历史上留下了“靖康之耻”这一屈辱印记的宋徽宗。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便过去了一个月。
这一日,终于到了石老太君起灵下葬的日子。
整个周家沉浸在一片悲痛肃穆的氛围之郑
周家的亲朋故旧更是络绎不绝,从四面八方赶来,眼中满是哀伤,或低声抽泣,或默默流泪。
在众饶簇拥下,石老太君的灵柩缓缓起灵,朝着墓地缓缓前校一路上,纸钱纷飞,哀乐低回。
喜欢战神周侗传奇一一水浒前传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战神周侗传奇一一水浒前传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