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灶台的晨光刚漫过那块“卫生标兵”的红旗,胡东东就踩着板凳往墙上钉新玩意儿——块巴掌大的木牌,上面刻着“民心秤”三个字,是张大爷连夜用枣木削的,字缝里还嵌着点卤汁的红。“这牌比营业执照金贵!”他拍着木牌直笑,枣木的纹路在阳光下像流动的河,“王老板那事儿之后,咱这灶台都成‘热搜榜第一’了,昨还有人从城南打车来,就为拍张照。”
炎耀正往砂锅里码新卤的牛腱,腱子肉在红汤里浮沉,油亮得像块暗红色的玉。“张大爷这牛腱得卤够六个时辰,”他用长勺把肉按进汤里,“卤到能用筷子戳透,却还带着嚼劲,才疆筋骨香’。”灶台上摆着个新淘的粗瓷碗,碗沿磕了个豁,是那个拍短视频的博主送的,“这碗盛过三万网友的祝福,比金碗值钱”。
宇背着书包进来时,手里拎着串野菊花,是从福利院后山摘的,黄灿灿的像撒了把碎太阳。“李奶奶野菊花泡水能败火,”他把花插进空酒瓶里,摆在“民心秤”木牌旁,“昨有个网友寄来箱蜂蜜,‘给老灶台的茶添点甜’,我泡了些,大家喝着解腻。”
正着,院门口传来轮椅的轱辘声。是住在胡同尽头的陈爷爷,腿不好,平时很少出门,今却让护工推着,怀里还抱着个铁皮海“耀子,”陈爷爷掀开盒盖,里面是叠泛黄的粮票,和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老灶台比现在还旧,烟囱冒着直溜溜的烟,“这是五十年前的老灶台,我爹那时候就在这儿给街坊们熬粥。”
照片里的灶台旁,站着个系蓝布围裙的年轻人,眉眼竟和炎耀有几分像。“那时候穷,”陈爷爷用枯瘦的手指摸着照片,“我爹总‘灶台是街坊的心头肉,热乎气不能断’。现在看你们把这儿守得这么好,他要是还在,得乐坏了。”
护工悄悄,陈爷爷昨晚看了老灶台的直播,凌晨就催着要来,“得给孩子们送点念想”。
中午的老灶台,比往常更热闹。那个从城南来的食客举着粗瓷碗,边喝野菊花茶边拍视频:“家人们看这牛腱!卤得透亮,咬下去全是肉香,比那些花哨的餐厅实在多了!”镜头扫过墙上的“民心秤”和野菊花,“这地方哪是卖卤味的?是卖暖的!”
扎羊角辫的姑娘举着刚买的牛腱,往陈爷爷嘴里塞:“爷爷尝尝!比我妈炖的红烧肉还香!”陈爷爷咬了一口,眼眶突然红了:“像……像我爹当年卤的味,带着股子实在劲,不掺假。”
那个总来的女生扶着老奶奶,手里捧着碗新熬的绿豆沙,是她自己煮的,往灶台上一放:“这个给大家解暑,上次你们给奶奶的排骨粥,她念叨了好几。”绿豆沙里浮着几颗蜜枣,是她攒了半个月的零花钱买的。
胡东东举着“民心秤”木牌当道具,跟每个来拍照的食客合影,笑得露出两颗虎牙:“拍!多拍点!让全京城都知道,咱老灶台的烟火,能暖透整条街!”
傍晚收摊时,陈爷爷的铁皮盒被留在了灶台上。炎耀把粮票心地夹进相册,和那张女生画的老灶台、博主送的粗瓷碗摆在一起。这些物件像串珠子,把五十年的光阴串了起来——从陈爷爷爹的粥香,到如今的卤味暖,老灶台的烟火,从来没断过。
宇往砂锅里添了最后一把柴,火光映着墙上的“民心秤”,字缝里的卤汁红得像团火苗。“其实大家来这儿,”他轻声,“不只是为了吃,是想找个地方,能看见真心,能摸着实在,就像这灶台,你对它诚,它就对你暖。”
炎耀望着窗外渐暗的胡同,突然觉得,老灶台早不是个简单的摊子了。它是陈爷爷手里的粮票,是女生画里的光,是三万网友的祝福,是每个食客心底的“长街”——这条街上,有热汤,有笑脸,有不掺假的实在,有代代相传的暖。
明一早,烟囱还会冒烟,卤锅还会开滚,等着那些带着故事来的人,在烟火里,把这条长街的暖,一口一口,吃进心里,酿成一辈子的念想。
喜欢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