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玄鸟号”与“复仇者号”在远距离上进行着顶尖科技的对决时,战场的中近距离空域,战斗的形态则更为原始、残酷,且规模浩大。中国空军赖以成名的 “蜂群”无人机战术,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扮演了撕开敌人防线的尖刀角色。
一、钢铁的乌云
在“玄鸟号”“伏羲”AI的统一调度下,三个批次、总数超过五百架的“工蜂”级攻击无人机,从母舰的发射舱和伴随的“蜂巢”支援舰中蜂拥而出。它们没有集结成密集的编队,而是如同一片被惊扰的钢铁蝗虫,以极高的速度、极低的飞行高度(相对轨道而言),利用月球引力场的起伏和散布的太空残骸作为掩护,呈一个巨大的扇形,朝着“复仇者号”战斗群的外围防御圈——由两艘“阿利·伯克”级太空驱逐舰和数艘“星座”级护卫舰组成的拦截阵地——扑去。
这片“乌云”移动时发出的不是轰鸣,而是无数微型推进器调节姿态时产生的、细微到几乎无法探测的电磁脉冲和粒子流,但在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上,它们汇聚成了一股令人不安的“背景噪音潮汐”。
二、铜墙铁壁的防御
美军护航舰队绝非易与之辈。其“宙斯盾”系统升级版——“星际之盾” 集成作战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舰队防空系统之一。
远程拦截: 当“蜂群”进入射程,“伯克”舰上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率先开火,发射出密集的“标准-6”block IV型太空拦截导弹。这些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如同扑向蝗虫群的猎鹰,在远处炸开一团团破片杀伤云,试图在“蜂群”接近前大量消耗其数量。
中程屠戮: 接近到中程距离,“星座”级护卫舰上的“海拉姆”滚动弹体导弹系统和57毫米电磁轨道近防炮开始发威。导弹和弹幕形成了一道炽热的死亡之墙,任何闯入的无人机都会被瞬间撕成碎片。
电子压制: 强大的电子战系统释放出全频段干扰,试图瘫痪“蜂群”的通讯链路和导航系统,让它们变成无头苍蝇。
三、生命的代价
面对如此严密的防御,“蜂群”的突防方式简单、直接,且代价惨重。
第一波(牺牲波): 约一百五十架“工蜂”无人机,毫不减速,径直冲向美军的导弹和炮弹幕。它们没有规避,而是用自身的机体,为后续的同伴消耗对方的拦截弹药,并在被击中前,将自身的传感器数据(弹幕密度、火力死角)实时传回“蜂群”网络。它们在绚烂而短暂的爆炸中成片消失,如同扑火的飞蛾。
第二波(渗透波): 利用第一波牺牲换来的数据和创造的短暂火力间隙,第二波约两百架“工蜂”以更分散的队形、更诡异的变轨机动,试图穿透弹幕。它们释放出大量的微型诱饵弹(模拟自身信号特征),干扰美军火控雷达的锁定。部分无人机成功突入到极近的距离。
第三波(攻击波): 幸存下来的、以及从侧翼迂回而至的第三波“工蜂”,目标明确——自杀式撞击。它们将自身加速到极致,如同出膛的子弹,撞向美军驱逐舰和护卫舰的雷达阵立导弹发射井、舰桥舷窗、推进器喷口等关键而脆弱的部位!
四、防线的崩溃
美军舰员惊恐地看着屏幕上,无数代表无人机的光点,无视拦截,前赴后继地涌来。近防炮的炮管因高速射击而通红,导弹库存急剧下降。
“左舷近防炮过热!需要冷却!”
“导弹发射井A组清空!正在重新装填!”
“右舷cIc(作战信息中心)被撞击!部分传感器失效!”
尽管美军防御系统性能超群,击落了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工蜂”,但“蜂群”的数量优势和悍不畏死的攻击方式,最终产生了效果。一艘“星座”级护卫舰的相控阵雷达被一架“工蜂”撞毁,瞬间失去了大半的探测和指挥能力;另一艘“伯克”级驱逐舰的舰桥附近发生爆炸,虽未穿透主装甲,但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内部火灾;更多的舰体表面设备被毁,防空火力网出现了短暂的、却是致命的漏洞。
五、致命的通道
“蜂群”的牺牲,并非徒劳。它们用钢铁之躯,在美军严密的防空网上,硬生生撕开了一道血路。
就在美军护航舰队忙于应对无人机攻击、阵型出现混乱、防御火力出现间歇的刹那——
一直游弋在战场边缘、等待时机的数架“影龙”block III重型攻击机,如同潜伏已久的猎豹,抓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它们引擎全开,从“蜂群”打开的缺口处,以超高速突入内层防御圈!它们的机腹下,挂载着专门为攻击大型舰艇设计的超高速反舰导弹和重型激光钻地弹头!
目标直指——核心位置的“复仇者号”空母舰!
“蜂群”的突防,为致命的利剑,创造了一击必杀的战机。战争的平,在这一刻,被这些微不足道却又数量庞大的无人机,用最残酷的方式,狠狠地推动了一下。
喜欢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南天门计划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