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官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艾琳抬眼望向门口。那人手中捧着一封刚到的信,封口盖着北营工事处的印。她接过信,扫了一眼内容,石墙已封顶,明日午时前可完成最后巡检。
她放下信纸,指尖在桌角轻敲两下。战乱刚平,百姓安顿,墙修好了,但光有墙不够。她站起身,走到窗边,宫外灯火渐稀,城中仍有几处亮着灯,是医馆和修缮点还在忙碌。
“女官。”她开口。
女官立刻上前。
“把三位重臣请来议事厅,就我有新令要发。”
一刻钟后,三冉齐。艾琳站在长桌前,桌上摊着地图,标出东境、南方、北方三处边界线。
“我们打了胜仗。”她,“敌人从暗处来,靠的是熟悉地形和内应。现在内患已清,外患呢?没人知道下一个是谁。”
老臣张口想话,她抬手止住。
“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怕派使者出去,显得国力虚弱,让人觉得有机可乘。可关起门来修墙,墙再高也挡不住野心。”
她指向东边。“商盟缺粮,我们有余粮。他们想要铁器,我们的工坊能产。这不是施舍,是交换。”
又指向南。“南方城邦曾与我们共抗北蛮,后来断了往来。不是他们忘了旧情,是我们先闭了门。”
最后指向北。“山地诸部散居,不听号令,但他们熟悉雪线以北的路线。若将来北境再起战事,谁能比他们更早发现敌踪?”
三人沉默。
“我要派人出去。”艾琳,“三路使者,各带国书和银枝礼器。不求立刻结盟,只求打开话头。让他们知道,我们愿意谈。”
老臣终于开口:“万一他们不接礼呢?”
“那就等第二次。”她,“第三次也校只要我们一直在递,总有人会伸手。”
命令当夜发出。三日后,第一支回访队伍抵达王都城门。
艾琳亲自带队迎出宫门。南方城邦议政团特使下车时,她上前一步,行古礼相见。对方年约五十,衣饰简朴,纹样考究,目光锐利,但举止守礼。
接见安排在正殿。席间无乐舞,无珍馐,只有清酒素馔。艾琳坐在主位,不动声色观察对方随行人员。书记官低着头,笔不停写,记录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
宴至中途,艾琳提起百年前两国联手击退北蛮骑兵的事。特使微微动容,了句:“那时我祖父还在军郑”
“血脉会断,记忆不该丢。”艾琳,“如今边境太平,百姓种田,商人走货,谁都不想打仗。可太平不是生的,得有人守,也得有人帮。”
特使看着她:“贵国刚经历内乱,这个时候谈合作,不怕被人看成软弱吗?”
“正因为刚经历内乱,才更要谈。”她,“我们知道混乱有多可怕,所以不想让邻居也尝这个苦。”
次日,正式会谈开始。
地点设在议事厅偏殿,双方围坐长桌。特使提出条件:希望王国开放西南商道,由南方城邦派驻商管,统一征税。
艾琳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
她反问:“如果贵邦遭遇饥荒或外敌,我国军队能否借道驰援?走你们提的这条商道。”
特使皱眉:“军行非同儿戏。”
“商旅也不是。”她,“一条路,要么大家都能用,要么谁都不能独占。你们要通行权,我们也得有保障。”
谈判持续两个时辰。中午休会时,艾琳走出偏殿,在回廊停下脚步。那名书记官独自站在庭院里,抬头看着空。不是随意张望,是在记星图方位。
侍卫靠近几步,准备上前盘问。艾琳摇头,示意别动。
她回到书房,召来影线首领。
“那个书记官,查他背景。从入境起,所有接触过的人,去过的地方,全部记录。离境时,路线全程盯,不准失人,也不准惊动。”
首领领命离开。
下午第二轮会谈继续。双方不再提单方面控制商道的事。改为建立定期通使机制,每年互派使团一次,通报边境情况。
粮食方面达成默契:若一方歉收,另一方可按市价调剂储备粮,优先供应平民。
最关键是安全合作条款。同意联合巡查边境走私,共享异常动向情报。虽未签正式盟约,但已形成事实上的互助关系。
会谈结束当晚,艾琳仍在西阁整理纪要。窗外月色明亮,她将今日所有谈话要点归为三类:已确认事项、待议事项、可疑细节。
她在“可疑细节”一栏写下:“书记官仰观星象,似非偶然;其执笔姿势与军中文吏相近,非普通文员。”
正写着,文书官进来报告:“使者团明日清晨启程回国。特使留话,称愿续前谈。”
艾琳点头。“送行礼仪照规制办,不减也不增。给他们的回礼里,加一份北境风土志。”
“是。”
人退出后,她翻开一本旧册子,是十年前各国使节名录。手指停在一页上,对比今晚记录的随行名单。
有个名字对不上。登记簿上写的是“陈明”,但书记官腰牌刻着“陈闵”。
她合上册子,吹熄烛火,却没起身。坐在黑暗中,盯着桌上那份外交纪要。
片刻后,她叫来文书官。
“把今所有会谈记录标注‘待审级’,存入密档。没有我的手印,任何人不得调阅。”
文书官走后,她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张边境全图。用红笔圈出西南商道沿线三个据点,又在南方城邦境内画了个问号。
然后她停下笔。
院外传来轻微响动。是守夜人在换岗。她透过窗缝看出去,刚才书记官站过的位置,地面有一道浅痕,像是用脚尖划过的符号。
她认了出来。
那是旧军用暗语里的“坐标标记”。
喜欢雪灾为奴,逆袭成王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雪灾为奴,逆袭成王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