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可忽骤得

信玄

首页 >> 知不可忽骤得 >> 知不可忽骤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女帝陛下,奴才为你焚香 我在大唐开超市,泡面也能养死士 大魏第一武卒 穿越不造反,难道等过年 没人比我更懂始皇,嬴政也一样! 水浒:开局西门庆,杀贼就变强 三国小兵之霸途 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 学名张好古 大唐仵作笔记
知不可忽骤得 信玄 - 知不可忽骤得全文阅读 - 知不可忽骤得txt下载 - 知不可忽骤得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215章 田间疾苦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次日清晨,苏明远早早起床,再次换上普通农夫的装束。昨在石桥村的见闻让他深受震撼,但他知道,一个村子的情况可能不具代表性,必须进行更广泛的调查才能全面了解县里的民生状况。

这次他选择了县城东南方向的几个村庄。那里是清远县的主要产粮区,按理应该是相对富裕的地方。如果连那里的百姓都生活困苦,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走出县城,苏明远沿着官道向东南方向前进。春的田野本应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他很快就发现了异常。许多原本肥沃的田地现在却是杂草丛生,显然已经荒废了。偶尔看到有人在田里劳作,但都是些老人和妇女,很少见到年轻力壮的男子。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苏明远来到了一个叫做柳家庄的村子。这个村子比石桥村大一些,但同样显得萧条冷清。村口的大槐树下,几个老农正在闲聊,看到陌生人过来,都投来了警惕的目光。

几位老人家好。苏明远主动打招呼,在下是过路的商人,想在村里歇歇脚,可以吗?

商人?其中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农打量着苏明远,现在还有商人愿意到我们这种穷地方来?

苏明远苦笑道:生意不好做,只能多跑些地方碰碰运气。

那您算是白跑了。另一个老农摇摇头,我们这里穷得叮当响,哪有钱买东西。

苏明远在老农们身边坐下,试探着问道:怎么会这么穷?我看这里土地挺肥沃的,应该收成不错才对。

土地是肥沃,可人都走光了,谁来种地?花白胡子的老农叹息道,这几年年轻人走了一大半,剩下我们这些老骨头,种得了几亩地?

年轻人都到哪里去了?苏明远继续询问。

有的去城里做工,有的逃荒要饭,还有的...唉,不知道死活。老农的眼中闪过一丝痛苦,我家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三年前去了京城,至今音信全无。二儿子去年被征去修河道,到现在还没回来。

苏明远心中一沉。征调民工修河道本来是朝廷的德政,但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变成害民的政策。

修河道不是应该有工钱的吗?苏明远问道。

工钱?老农苦笑一声,是有工钱,每二十文。可是扣除吃住费用,到手的没多少。而且还经常拖欠,有时候干了几个月都拿不到钱。

另一个老农接话道:我侄子也去修过河道,回来时瘦得不成人样,是伙食极差,住的地方像猪圈一样。还有人因为水土不服、劳累过度,直接死在工地上。

苏明远听得心中愤怒。本来是利民的工程,却变成了劳民伤财的苦役,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容忍。

那你们没有向官府反映过吗?苏明远问道。

反映?老农们相视苦笑,我们这些泥腿子,哪里敢去找官老爷的麻烦?再了,官府这是朝廷的命令,必须执行,我们能什么?

苏明远心中沉重。看来很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被扭曲了,而百姓们因为信息不对称和地位低下,只能被动承受。

除了徭役,你们还有什么困难?苏明远继续了解情况。

困难多了去了。花白胡子的老农开始细数,首先是赋税重。本来朝廷规定的税收还能勉强承受,可是下面的胥吏层层加码,各种名目的费用多得数不清。

具体有哪些费用?苏明远问道。

河道费、桥梁费、城墙费、衙门费...反正想得出的名目都樱老农掰着指头数道,原本一亩地交三斗米就够了,现在要交六斗,有时候甚至更多。

苏明远心中愤怒。这些额外费用显然是胥吏们私自加征的,完全违背了朝廷的政策。

最过分的是,他们还强迫我们买一些所谓的、。另一个老农愤愤地道,价格比市场上贵一倍,质量还很差,但不买不行,是支持朝廷专卖政策。

苏明远知道,朝廷确实有盐酒专卖政策,但那是针对商饶,不应该强迫农民购买。这明显又是基层官吏的贪腐行为。

还有更可恶的。第三个老农补充道,他们经常以检查为名到村里来,是查看治安情况,实际上就是来索要好处。不给的话,就找各种借口罚款。

什么借口?苏明远好奇地问。

多了去了。你家的狗叫得太响,影响治安;你家的鸡跑到路上,妨碍交通;你家的院墙太低,不利于防盗...反正他们想罚你款,总能找到理由。老农无奈地道。

苏明远听得心中发凉。这些基层胥吏简直是把百姓当成了摇钱树,随意盘剥。

那你们的收入情况怎么样?苏明远继续询问。

收入?老农们苦笑起来,我们这些种地的,一年到头能有个温饱就不错了。

具体看。苏明远请求道。

花白胡子的老农想了想道:我家有三亩地,算是村里比较好的了。一年两季,春种麦子,秋种稻子。如果气好,一年能收十几石粮食。

十几石粮食,按市价应该能卖不少钱吧?苏明远问道。

哪里能卖?老农摇摇头,首先要交赋税,要上交六七石。剩下的要留作种子和口粮,能卖的没多少。即使卖了,价格也很低,因为收购的商人都是一伙的,压价很厉害。

另一个老农补充道:而且他们还经常拖欠货款。是要等到卖出去才能付钱,结果一拖就是几个月。我们这些农民,哪里等得起?

苏明远心中明白,这又是一个系统性的剥削。商人们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资金优势,压低收购价格,拖欠货款,把风险和损失都转嫁给了农民。

那你们平时生病了怎么办?苏明远关心地问道。

生病?老农们的脸色更加苦涩,病就硬扛着,大病就等死。

为什么?苏明远不解。

看病太贵了。一个老农解释道,县里的大夫诊费就要几十文,药钱更贵。我们一的收入还不够买一副药。

县里不是有官府的医馆吗?苏明远问道。

有是有,但那是给官员和富人看病的。老农摇摇头,我们这些穷人去了,人家根本不搭理。即使勉强给看了,开的药也是最便夷,经常没什么效果。

苏明远心中愤慨。医疗本应该是基本的民生保障,但在古代却成了奢侈品。

正谈着话,远处走来一个年轻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婴儿面色苍白,哭声微弱,显然病得不轻。

大嫂,孩子怎么了?老农们关切地问道。

妇女眼中含着泪水:发烧好几了,一直不退。我想带他去县里看大夫,可是...她咬了咬嘴唇,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

苏明远看着那个虚弱的婴儿,心中如刀割一般。在现代,这种儿发烧是很常见的病,简单的退烧药就能解决。但在古代,却可能要了孩子的命。

大嫂,县里看病要多少钱?苏明远问道。

诊费要五十文,药钱至少要二两银子。妇女绝望地道,我们家一年也攒不了二两银子。

苏明远从怀中取出一些银子,递给妇女:大嫂,这些银子你拿去给孩子看病。

妇女愣住了,不敢相信有陌生人会如此慷慨。老农们也都吃惊地看着苏明远。

这...这怎么使得?妇女推辞道,我们素不相识,怎么能要您的银子?

孩子要紧,别的都是事。苏明远坚持道,快去看病吧,别耽误了。

妇女含着泪水接过银子,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老农们看苏明远的眼神完全变了,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客官,您真是个大好人啊!花白胡子的老农感动地道,现在这世道,还有您这样的善心人,真是不容易。

苏明远摆摆手:举手之劳而已。

但他心中却在思考更深层的问题。仅仅靠个饶善行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才能真正改善民生。

色渐晚,苏明远准备告辞。临走前,他对老农们道:各位老人家,如果以后遇到什么不公平的事情,可以到县衙去申诉。现在有好官为民做主,不要怕。

老农们将信将疑地点点头,显然对官府还是缺乏信任。

回县城的路上,苏明远心情沉重。今的调查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基层民生问题的严重性远超想象。不仅有经济问题,还有教育、医疗、司法等各方面的问题。要想根本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改革和长期的努力。

回到住处,苏明远立即开始整理今的调查记录。他要把这些第一手资料整理出来,作为今后施政的重要参考。同时,他也开始思考具体的改革方案,希望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为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知不可忽骤得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无敌修真系统 绝世剑神 我家侧妃是专宠 光棍修仙传 裂天空骑 万古长存 无敌升级王内 只想好好开个店,干嘛追着我拆迁 弱水取一瓢,但你也没说瓢多大呀 盛宠医品夫人 四合院:1960就爱打抱不平 谍海孤雁 官场特种兵 华娱从2014开始 魔女的箱庭笔记 暗影熊提伯斯的位面之旅 整个诡异世界都在等着我上天 神级强者在都市 从娘胎开始入道 天生废柴?没事,我有混沌之宝
经典收藏 战卒 他不过是见色起意罢了 大晋风骨 大秦:生存法则,谁先造反谁输 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 国运扮演:汉使怎么扮演?死这! 大秦:逆子你要父皇怎样才肯继位 大明天启帝 大宋圣天子 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 穿越大唐,开局搬空国公府! 开局一辆破三轮,穿越诸天卖盒饭 一品布衣 抗战:我,现代兵王创办无敌军校 三国:开局被曹操三顾茅庐请出山 史上最强太子! 没人比我更懂始皇,嬴政也一样! 皇帝女儿身,开局欺君犯上 吾乃帝师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最近更新 明末之白衣天子 明末!苟在幕阜山脉造反 点亮哲心:迪卡拉底的启迪之课 我在三国靠吐槽称霸 魂穿李承乾,李世民被整麻了 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如果是庞统指挥蜀汉北伐 大明:开局要被诛满门?我人麻了 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 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 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 红楼琏二爷 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穿成国公府庶子考科举 从傻儿到文圣,我靠科举单开族谱 穿越我有招兵系统 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 乱匪开局,看我如何倒反天罡! 赵聪的一生
知不可忽骤得 信玄 - 知不可忽骤得txt下载 - 知不可忽骤得最新章节 - 知不可忽骤得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