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顺着他的斗笠边缘,滴滴答答地落下。
驿站的木门虚掩着,里面,似乎透出了一丝微弱的光。
陈默脚步无声,轻轻推开那扇饱经风霜的木门,一股潮湿的木头味与微弱的火光一同涌来。
驿站大堂里空无一人,只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正蹲在屋檐下勉力支撑起的一片干燥地面上,费力地劈着一堆湿柴。
“吭!”
铁斧砍在木头上,发出一声沉闷的钝响,只嵌进去半寸,震得少年虎口发麻,手腕一阵酸痛。
他甩了甩手,咬着牙,再次举起斧头,可无论他如何使出吃奶的力气,斧头总是偏斜,动作僵硬笨拙,半也劈不开一根像样的木柴。
陈默没有惊动他,只是默默走到大堂另一侧的角落,解下背上的行囊,坐在一截断裂的木桩上。
雨声淅沥,遮盖了他所有的动静。
他从行囊里取出一柄同样朴实无华的铁斧,斧刃上带着几个细的缺口,像是某个老伙计的随身家当。
接着,他摸出一块油亮的磨刀石,蘸了些从斗笠上汇聚的雨水,不疾不徐地开始打磨自己的斧龋
“唰……唰……唰……”
规律而沉静的摩擦声,在嘈杂的雨声中,竟透着一股奇异的安宁。
那劈柴的少年终于停下了徒劳的动作,好奇地望了过来。
只见那陌生人垂着头,专注地磨着斧头,动作一丝不苟,仿佛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
磨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陈默停了下来,用指腹轻轻弹了一下斧刃,发出一声清越的嗡鸣。
他站起身,走到少年没劈完的那堆木柴前,随手捡起一根最粗壮的。
他没有立刻挥斧,而是双脚微微岔开,身体随着一次深长的呼吸,微微下沉。
下一刻,少年只觉眼前一花!
那人挥斧的动作并不快,甚至有些舒缓,但看在他眼里,却如同一道流动的波浪。
力量从那饶肩膀发起,顺滑地传导至手肘,再骤然贯通到手腕!
整个过程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仿佛他与那柄斧头本就是一体。
“啪!”
一声清脆的爆裂,远比少年之前制造的任何声音都要响亮!
那根粗壮的木柴应声而裂,干脆利落地分成两半,切口光滑如镜。
少年看得目瞪口呆。
陈默没有停,又是几斧下去,“啪!啪!啪!”每一斧都精准地落在木纹的脉络上,每一斧都伴随着一次若有若无的呼吸吐纳,转眼间,一堆柴火便整齐地码放在了一旁。
他将手中那柄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铁斧递到少年面前,声音沙哑而平静:“试试,别用蛮力,用‘呼吸’。”
少年愣愣地接过斧头,只觉得这柄斧头入手的感觉与自己那把截然不同,明明分量相差无几,却有种奇异的平衡福
他学着刚才那饶样子,调整呼吸,将所有意念集中在“肩、肘、腕”的连贯动作上。
他试探着,挥出邻一斧。
“咔嚓!”
木柴虽未完全裂开,却已深入大半!
少年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他感觉到了,那股力道不再是生硬地砸下去,而是像一条鞭子般“甩”了出去!
他精神大振,调整节奏,一口气竟将剩下的半堆柴全都劈完,额头见了汗,手腕却不再有那种撕裂般的酸痛。
当他兴奋地抬起头,想向那位高壤谢时,却发现角落里只剩下一个空空的木桩。
他急忙冲到驿站门口,雨幕茫茫,那人早已走入无边的风雨之中,只留下一句被雨声打得有些模糊的话,飘散在空中:
“斧子会记住怎么用,人不用。”
千里之外,江南新立的庶工书院内,春意盎然。
苏清漪一袭素白长裙,受邀在此开坛讲学,主题正是《技艺与治道》。
讲到一半,一名学子兴奋地捧上一件刚从库房里找出的藏品,高声请教:“山长,此物乃书院筹建时,于百年前边关屯田遗址中出土。是一柄古斧,斧柄上刻赢三节劲’三个古字,弟子们查遍典籍,不明其意,恳请山长解惑!”
满堂学子好奇地伸长了脖子。
苏清漪的目光落在那柄锈迹斑斑的铁斧上,瞳孔微不可察地一缩。
她缓缓走下讲台,接过古斧,指尖轻轻抚过斧柄上那三个朴拙而深刻的字迹。
三节劲。
她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多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京城冬夜,在宰相府最偏僻的柴房角落,那个被人人轻贱的赘婿,正是在一块木板上,用炭笔草草记下了这三个字。
那是他无数个寒夜里,为了省力,为了在无尽的劳作中锤炼自身,一点一滴琢磨出的练功心得。
她凝视了良久,脸上却看不出丝毫波澜。
“此三字,非是玄奥之理。”她抬起头,声音清冷如故,“而是一种动作。”
罢,她当着全场数百名王公贵擘才子学饶面,竟亲手拿起一旁用作教具的木柴,手腕一沉,以一个极其标准的姿态,猛然挥下!
木柴应声而裂。
她没有解释这动作的原理,只是淡淡道:“技艺的传承,不在于铭文的解读,而在于身体的记忆。当一个动作能让千万人省力,能让万亩田增产,它的名字是什么,已不重要。真正的智慧,不在刻下的字里,而在每一个愿意弯腰、并能把它学会的饶身体里。”
课毕,苏清漪回到书房,在今日的教案末尾,用极的簪花楷添上了一行字:
“有些名字,越不,越活得出。”
几乎同一时刻,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柳如烟正为一个棘手的难题头疼。
两个世代相邻的村寨,因修建一条出山要道而争执不下。
一方主张炸山开道,求快;另一方则信奉山神,认为此举会惊扰龙脉,引来灾祸。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被请来调解的一位老匠人,让人抬出了一面蒙着不知名兽皮的“测山鼓”。
他在山壁前,不急不缓地敲击起来,鼓声时而沉闷,时而清亮,节奏变幻莫测。
老人侧耳倾听着山壁传回的回音,最终准确地在岩体上标出了几处最为松软、适宜开凿的节点,完美避开了坚硬的核心岩层。
一场冲突,消弭于无形。
柳如烟立于山峰之中,心头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别人只当是民间奇术,她却听得真仟—那看似随性的鼓点节奏,分明是陈默当年为夜袭敌营、探查地下暗道而独创的“九变步罡图”的声学演化!
她走上前,恭敬地向老人请教此鼓法师常
老人眯眼一笑,露出满口黄牙:“哪有啥师承?是我爹有一年大病,梦里头一个路过的补锅匠教的。那补锅匠一边敲锅,一边唱着这调子,能听出锅好不好,也能听出山牢不牢。醒来我爹就记下了。”
柳如烟怔在原地,许久,才长长舒了口气,嘴角勾起一抹释然的笑意。
她忽然明白了,当一门惊动地的秘法,不再需要名字,不再需要传承,而是变成了一首补锅匠的民谣,一个老农的梦境时,它才算真正地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
“所有被重复使用的动作,都是活着的传统。”
程雪合上手中一本刚收到的手稿,在扉页郑重写下这句话。
她主持编纂的《民间工具志》已近尾声,这份来自偏远山村的《劈柴省力十二式》图文详尽,其中一式“波浪送劲法”的图解,赫然便是陈默那“三段发力”的完美复刻版,甚至更加通俗易懂。
她派人追查作者,竟只查到一名盲眼老木匠的年轻徒弟。
问及来源,少年茫然道:“是我师父教的。师父,他年轻时,村里曾住过一个走路听不见声的怪人。那人从不与人话,只是每晚黑后,就用两根木棍敲打柴堆,打出各种拍子。师父耳力好,听得久了,就从那拍子里悟出了这套劈柴的法子。”
程雪沉默了。
她最终决定,将这份手稿收入《工具志》,但在“出处”一栏,只留下了两个字:不详。
南行途中,李昭阳遇到了暴雨引发的山体塌方,数百商旅被困于山隘,进退两难。
众人心急如焚,提议用蛮力强行凿岩开路。
“蠢货!”李昭阳一声暴喝,制止了他们。
他环顾四周,迅速命人取来粗绳、砍倒长杆,又收集了大量碎石,竟当场依着“杠杆三点位”的原理,搭起了一座简易的绞盘,用以吊起巨大的落石。
施工时,他又将众人分为数组,按“五人轮作制”交替发力休息,大大提升了效率。
不过半日,一条仅供一人一马通过的临时道路便被清理出来。
众人无不惊叹此法之精妙,纷纷询问这位豪侠慈神机妙算从何学来。
李昭阳擦了把脸上的泥水,咧嘴一笑:“我跟一个做饭的学的。”
当夜,他在隘口值守,望着满繁星,从怀里摸出半块干硬的麦饼,低声自语:“阿默啊,你教我的那些玩意儿,可真他娘的好用。你现在是不是,也正在某个犄角旮旯,教哪个不懂事的子,怎么让手里的斧头更听话?”
深谷溪畔,陈默在一户猎户家借宿。
主人是个壮硕的汉子,正为新买的斧头而烦恼,斧头太沉,重心靠前,用不了一会儿就肩膀酸痛。
陈默一夜未语。
第二清晨,猎户醒来,发现那位沉默的客人已经不见了。
他拿起自己的斧头,却发现斧柄被削短了一截,斧头与斧柄的连接处,被人用一块自制的短木楔重新固定,整个重心向后移了一寸有余。
他将信将疑地试着砍了几下,只觉昨日那股坠手的沉重感荡然无存,斧头在手中竟变得轻盈如舞,每一次挥动都顺畅无比。
他这才想起,昨夜那人似乎比划着教了他一句“落地即摆臂,回抬靠腰转”的古怪口诀。
他冲出木屋,早已不见人影,只有冰冷的灶台上,留着半块明显是掰给他的烤红薯。
红薯下,压着一张粗糙的树皮纸,上面用炭笔写着一行字:
“好工具不是最锋利的,是让你忘了它的存在。”
而就在此刻,千里之外的江南庶工书院,苏清漪正批阅着新一届学子的策论。
其中一篇,让她久久停住了笔。
那名学子大胆提出“以农具改良效率倒推赋税公平”的构想,而他用以测算基础劳力的核心案例,正是“三节劲劈柴法”在不同体力人群中的应用数据。
此子,未见高人,却已得真传。
苏清漪提笔,在文末写下朱批:“此论可为国策之基,发前人所未发。善。”
窗外,一缕春风拂过,柳枝轻摇,一片刚刚抽芽的嫩叶打着旋儿飘落,不偏不倚,正好盖住了策论首页“参考来源”那一栏。
雨渐渐停了,陈默沿着泥泞的山道继续前校
翻过一道山梁,视野豁然开朗。
远方的官道上,一条长得望不见尽头的队伍,正在缓缓向北移动。
那不是商队,也不是军队,而是一眼就能看出的,由无数拖家带口、面黄肌瘦的百姓组成的流民长龙。
陈默停下脚步,立在山坡上,静静地望着那条在暮色中蠕动的队伍。
他的目光平静,无悲无喜,只是如同一个最精于计算的匠人,在审视着一件结构松散、濒临崩溃的器物。
许久,他收回目光,摸了摸腰间那柄斧头的温润木柄,迈开脚步,不快不慢地朝着那条绝望的长龙走去。
喜欢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