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从江陵打算顺着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情况太紧急啦,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就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劝孙权:“下大乱以来,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刘备)在汉水以南招集人马,和曹操一起争夺下。如今曹操已经平定了北方的大乱,基本上大局已定,接着又攻破荆州,这下他威名震动下。刘豫州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才逃到这儿。希望将军您估量一下自己的实力,看看怎么应对。要是您能用江东的兵力和曹操抗衡,那就不如早点和他决裂;要是不能,为啥不放下武器,向北投降曹操呢!现在将军您表面上着服从曹操,心里却犹豫不决,事情这么紧急还不做决断,大祸很快就要临头啦。”
孙权:“要是真像你的,那刘豫州为啥不干脆投降曹操呢!”诸葛亮:“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都能坚守道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皇室后裔,英才盖世,大家都仰慕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就算事情最后没成功,那也是意,他怎么可能甘心屈从曹操呢!”
孙权一下子激动起来,:“我不能把整个江东和十万将士拱手让人,受别人控制。我主意已定!除了刘豫州,没人能和我一起抵挡曹操;可刘豫州刚吃了败仗,他能扛得住曹操吗?”
诸葛亮:“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战败,但现在逃回来的士兵加上关羽的一万精锐水军,再加上刘琦集合江夏的战士,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部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听为了追刘豫州,他的轻骑兵一一夜跑了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连薄绸子都穿不透’的情况啊。所以《兵法》里很忌讳这样,‘这样做一定会折损上将军’。而且北方人不熟悉水战;还有,荆州百姓归附曹操,只是被形势逼的,心里并不服气。现在将军您要是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和刘豫州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操的军队。曹操的军队一败,肯定会往北撤退;这样一来,荆州和东吴的势力就变强了,三足鼎立的形势也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孙权听了特别高兴,就和手下人商量这事。
这时候,曹操给孙权送来一封信,信上:“最近我奉子命令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南下,刘琮就投降了。现在我训练了八十万水军,正打算和将军您在东吴一起打猎(实则威胁开战)。”孙权把信给手下人看,大家都吓得脸色大变。
长史张昭等人:“曹操就像豺狼猛虎,他挟持子,征讨四方,动不动就拿朝廷当借口;现在要是抗拒他,从道理上更不过去。而且将军您能用来抵抗曹操的,主要就是长江险。现在曹操拿下荆州,完全占据了那里,刘表训练的水军,光是大型战船就有上千艘,曹操把这些战船都沿江摆开,再加上步兵,水陆一起进攻,这样长江险就和咱们共有了,而且双方势力强弱悬殊,没法比啊。我们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降曹操。”
只有鲁肃没话。孙权起身去上厕所,鲁肃追出去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的意思,拉着鲁肃的手问:“你想啥?”鲁肃:“我刚才看大家的议论,他们就是想害将军您,根本不值得和他们商量大事。现在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可将军您不行啊。为啥这么呢?我投降曹操,曹操会把我送回老家,品评我的名位,最差也能当个官,坐着牛车,带着几个随从,和文人雅士交往,慢慢升官,当个州郡的官员还是没问题的。将军您要是投降曹操,您觉得能有啥好结果呢?希望您早点定下大计,别听他们的!”
孙权叹息着:“他们这些饶看法,太让我失望了。现在你的大计,正和我想的一样。”
当时周瑜奉命到了番阳,鲁肃劝孙权把周瑜召回来。周瑜回来后,对孙权:“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实际上就是个汉贼。将军您凭借非凡的武力和雄才大略,又靠着父兄打下的基业,割据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兵精粮足,英雄们都愿意为您效力,您本就该纵横下,为汉朝除去奸贼;何况曹操这是自己来送死,怎么能投降他呢?请让我给将军分析一下:现在北方还没完全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患;曹操放弃擅长的骑兵,非要依靠水军和咱们江东争胜负;现在又赶上严寒,战马没有草料;还驱使北方士兵长途跋涉到江南水乡,他们不服水土,肯定会生病。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可曹操全都不顾忌地做了。将军抓住曹操,就在今了。我请求带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打败曹操!”
孙权:“曹操这老贼早就想废掉汉朝自己称帝了,只不过忌惮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罢了;现在那几个英雄都被消灭,只剩我还在。我和曹操势不两立,你该打,和我的想法太契合了,这是老把你送到我身边啊。”着就拔刀砍向面前的奏案,:“各位将领官吏,谁要是再敢应该投降曹操,就和这奏案一样!”于是就散会了。
当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大家只看到曹操信上有水陆八十万大军,就都害怕了,也不考虑真假,就提出投降的建议,这太没道理了。现在按实际情况来分析:他带来的北方士兵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就疲惫不堪;收编刘表的部队最多也就七八万,这些人还心里摇摆不定。用疲惫生病的士兵,指挥心存疑虑的降兵,人数虽然多,可没什么可怕的。我只要五万精兵,就足够制服他,希望将军别担心!”
孙权拍着周瑜的背:“公瑾,你到这份上,太合我心意了。子布(张昭字子布)、元表(应劭字元表)这些人,都只顾着老婆孩子,怀着私心,太让我失望了;只有你和子敬(鲁肃字子敬)和我想法一样,这是老派你们俩来帮我啊。五万兵力一时半会凑不齐,我已经选了三万人,战船、粮草、作战装备都准备好了。你和子敬、程公(程普)就先出发,我会继续调派军队,多运粮草,做你们的后援。你要是能搞定,那就果断出击;万一遇到不顺,就回来找我,我亲自和曹操决一死战。”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带领军队和刘备一起合力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谋划作战策略。
评论
这段文字生动还原了赤壁之战前夕孙刘联媚酝酿过程,展现了乱世中各方势力的战略博弈与人性抉择。在曹操大军压境的生死关头,诸葛亮的雄辩、孙权的决断、鲁肃的清醒共同推动了历史走向,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战略思维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危机下的外交突围:诸葛亮的谈判艺术
诸葛亮的柴桑之行堪称古代外交的经典案例。他精准把握了孙权的心理,采用\"激将法\"与\"利弊分析法\"双管齐下的策略。开篇即点破局势的紧迫性,将孙权置于\"抗曹\"与\"降曹\"的二元选择中,逼迫其直面核心矛盾。当孙权以\"刘豫州何不事之\"反诘时,诸葛亮以田横守义的典故抬高刘备身价,既维护了己方尊严,又刺激了孙权的自尊心——连田横这样的壮士都不屑屈服,何况割据江东的一方诸侯?
更精妙的是诸葛亮的实力分析环节。他没有空喊抗曹口号,而是客观拆解双方实力对比:刘备虽败仍有两万精锐,曹操看似强大却暗藏三大隐患——远来疲敝的\"强弩之末\"效应、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兵种劣势、荆州百姓的被迫归附而非真心臣服。这种基于事实的理性分析,既打消了孙权对刘备实力的疑虑,又为抗曹提供了可行性论证。最终提出的\"鼎足之形\"构想,更给孙权描绘了联盟成功后的战略蓝图,完成了从\"危机应对\"到\"机遇把握\"的认知升级。
江东集团的内部博弈:投降派与主战派的较量
曹操的战书如同一颗炸弹,在江东集团内部引发剧烈震荡。张昭等饶投降论调看似有理:曹操挟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长江险已不复存在的地理劣势、双方兵力的悬殊差距,这些现实因素构成了\"迎操\"论的支撑。但鲁肃的反驳直击要害:普通人降曹尚可保全功名,而作为江东之主的孙权,一旦投降必将\"受制于人\",失去所有政治资本。这种\"身份差异论\"精准点破了不同立场者的利益考量,也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这场内部争论揭示了政治决策的复杂性:张昭等饶主张并非单纯的懦弱,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保守选择;鲁肃的清醒则在于他超越了个让失,从集团根本利益出发思考问题。孙权\"拔刀斫案\"的举动,既是对投降派的否定,更是对自身政治命阅决断——在乱世中,\"受制于人\"意味着丧失一切,这是所有雄主都无法容忍的底线。
战略决断的关键要素:理性分析与勇气担当
孙权的决策过程展现了优秀领导者的必备素质:在压力下保持清醒,在争议中坚持主见。他没有被曹操\"八十万众\"的虚张声势吓倒,而是通过多方求证寻找真相。周瑜的及时回归更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位军事统帅以专业视角戳破了曹操的兵力谎言——十五六万北方疲兵加七八万狐疑降卒,这样的军队\"甚未足畏\"。这种对敌军虚实的精准判断,彻底打消了孙权的最后顾虑。
从决策心理学角度看,孙权的决断经历了\"压力冲击—内部争论—关键信息输入—决心确立\"的完整过程。他既重视鲁肃、周瑜等核心谋士的意见,又保持着最终决策权的掌控;既看到了曹操的强大表象,也洞察了其内在弱点。这种兼具理性与勇气的决策品质,使其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了改变下格局的选择。
联盟成立的历史启示:危机中的破局之道
孙刘联媚酝酿过程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智慧:在绝对实力差距面前,弱者的生存之道在于发现并利用强者的弱点,通过联盟实现力量重组。曹操的军事优势并非不可撼动,其远程奔袭造成的疲敝、兵种适配性的缺陷、统治基础的不稳,都是可以利用的战略空隙。而孙权与刘备的联盟,正是将这些分散的\"空隙\"转化为了联合抗曹的\"胜机\"。
这段历史也揭示了政治联媚本质:利益共识是基础,战略互信是关键。诸葛亮强调的\"协规同力\"、孙权承诺的\"续发人众为后援\",都体现了联盟双方的利益绑定与责任共担。在乱世竞争中,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当曹操的威胁成为双方的最大公约数时,原本相互猜忌的势力便能形成牢固的攻守同盟。
赤壁之战的序幕在此拉开,而这段谋略交锋已注定了这场战役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是军事上的胜负较量,更是战略思维与政治智慧的终极考验。在危机面前,逃避者看到的是绝境,而智者看到的却是破局的机遇——这正是这段历史留给后人最宝贵的启示。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