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啊,前将军马腾和镇西将军韩遂拜了把子,结为异姓兄弟,可后来因为各自部队之间互相侵犯,就成仇人了。朝廷派司隶校尉钟繇和凉州刺史韦端去给他们调解,还征召马腾到槐里驻扎。曹操打算征讨荆州的时候,让张既去劝马腾,让他解散部队,回到朝廷,马腾答应了。但没过多久,马腾又犹豫起来。张既担心他反悔闹事,就通知各县赶紧准备物资,还让郡太守们到郊外迎接马腾。马腾没办法,只好往东出发。曹操上表推荐马腾做卫尉,任命他儿子马超为偏将军,统领马腾的部队,还把马腾的家属都迁到邺城。
秋,七月,曹操南下攻打刘表。
八月丁未日,任命光禄勋山阳人郗虑为御史大夫。
壬子日,太中大夫孔融被处死,尸体被弃于街市示众。孔融仗着自己有才华、有声望,好几次戏弄、侮辱曹操,话偏激离谱,经常和曹操对着干。曹操因为孔融在下名气大,表面上忍着他,心里却特别讨厌他。孔融还上书:“应该按照古代京城周围的制度,京城千里范围内不能分封诸侯。”曹操怀疑孔融这是在逐渐扩大议论范围,对自己不利,就越发忌惮他。孔融和郗虑有矛盾,郗虑按照曹操的意思,罗织孔融的罪名,让丞相军谋祭酒路粹上奏:“孔融以前在北海的时候,看到朝廷不安定,就召集人马,企图谋反。和孙权的使者交谈时,还诽谤朝廷。之前他和平民祢衡言行放荡,互相吹捧。祢衡孔融是‘孔子再世’,孔融回应祢衡是‘颜回重生’,这简直大逆不道,应该严惩。”曹操就把孔融抓起来,连同他的妻子儿女都杀了。当初,京兆人脂习和孔融关系好,每次都劝孔融,他太刚直了,肯定会招来灾祸。孔融死后,许昌没人敢去收尸。脂习却跑去抚着孔融的尸体:“文举(孔融字文举)丢下我死了,我活着还有啥意思!”曹操把脂习抓起来,想杀了他,后来又赦免了他。
当初,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刘表给刘琮娶了后妻蔡氏的侄女,蔡氏就喜欢刘琮,讨厌刘琦。刘表的妻弟蔡瑁和外甥张允,都很受刘表宠信,他们整在刘表面前刘琦的坏话,夸刘琮的好。刘琦心里不安稳,就找诸葛亮商量怎么才能自保,诸葛亮不回应他。后来刘琦拉着诸葛亮一起登上高楼,然后让人把梯子撤了,对诸葛亮:“现在上不着,下不着地,话从你嘴里出来,就只有我能听见,总可以了吧?”诸葛亮:“你没看到申生在国内就很危险,重耳在国外反而安全吗?”刘琦听了恍然大悟,心里就开始谋划外出的办法。正好黄祖死了,刘琦请求接替黄祖的职位,刘表就任命刘琦为江夏太守。刘表病重的时候,刘琦回来探望病情。蔡瑁和张允怕刘琦见到刘表后,父子俩感情深厚,刘表又改变主意把后事托付给刘琦,就对刘琦:“将军让你镇守江夏,责任重大。你现在放下事务擅自回来,肯定会惹将军生气。让老人家不高兴,加重他的病情,这可不是孝顺的做法。”于是把刘琦挡在门外,不让他进去见刘表。刘琦只能流着泪离开。刘表去世后,蔡瑁、张允等人就拥立刘琮为继承人。刘琮让人给刘琦送去侯印,刘琦生气地把侯印扔在地上,打算借着奔丧的机会闹事。这时曹操的大军来了,刘琦只好逃到江南。
章陵太守蒯越和东曹掾傅巽等人劝刘琮投降曹操,他们:“叛逆和归顺得看大道理,强大和弱有固定的形势。以臣子的身份抗拒君主,这是违背道义;以刚刚建立的楚地来抵御中原,肯定危险;用刘备去对抗曹公,也不合适。这三条都是短处,拿什么来对付敌人呢?而且将军你自己想想,你和刘备比怎么样?要是刘备都抵挡不了曹公,那就算整个楚地都在你手里,也没法自保;要是刘备能抵挡曹公,那刘备也不会听你指挥啊。”刘琮听了他们的话。九月,曹操到了新野,刘琮就献出整个荆州投降,还拿着符节去迎接曹操。曹操的将领们都怀疑刘琮有诈,娄圭:“下大乱,大家都想借着朝廷的任命来抬高自己的地位。现在他拿着符节来,肯定是真心投降。”曹操就继续进兵。当时刘备驻扎在樊城,刘琮不敢把投降的事告诉刘备。过了好久刘备才发觉,就派亲近的人去问刘琮,刘琮让他的属官宋忠去给刘备传达旨意。那时曹操已经到了宛城,刘备听了大惊失色,对宋忠:“你们这些人做事怎么这样,不早点告诉我,现在大祸临头了才,这也太过分了吧!”着就拔出刀对着宋忠,又:“现在砍了你的头,都难解我心头之恨,但我也不屑于在临别时杀你这种人。”就把宋忠打发走了。然后刘备召集部下一起商量。有人劝刘备攻打刘琮,这样就能拿下荆州。刘备:“刘荆州临死前把他的遗孤托付给我,我要是背信弃义,只为自己打算,这种事我做不出来。我死后有什么脸面去见刘荆州呢!”刘备就带着他的人马离开,经过襄阳的时候,停下马来呼喊刘琮,刘琮吓得都站不起来。刘琮身边的人和很多荆州人都归附了刘备。刘备经过刘表的墓,上去拜别,流着泪离开了。等走到当阳的时候,跟随刘备的有十多万人,还有几千车的辎重,每只能走十几里路。刘备另外派关羽带着几百艘船,让他到江陵会合。有人对刘备:“应该赶快去保住江陵,现在虽然人多,但能打仗的没几个,要是曹公的兵追上来,怎么抵挡啊!”刘备:“成就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大家都来归附我,我怎么忍心扔下他们不管呢!”
习凿齿评论:刘玄德(刘备字玄德)哪怕处境艰难、四处奔波,他的信义却更加彰显,形势危急的时候话也不违背道义。他追念刘表的托付,这份情义感动了三军;他关爱那些为正义而来的人,甘愿和他们共患难。他最终成就大业,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嘛!
评论
这段史料宛如一幅浓缩的汉末政治画卷,将权力博弈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与道义的微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群雄逐鹿的大背景下,每个人物的选择都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汇聚成历史的洪流。
权力棋局中的妥协与算计
马腾与韩遂的关系变迁,堪称汉末地方势力关系的缩影。从异姓兄弟到兵戎相见,再到在朝廷调解下的被迫妥协,折射出乱世中地方豪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生存法则。曹操对马腾的征召与安置,更显其权谋老道——以卫尉之职笼络其心,以偏将军之位稳住其众,最终通过迁徙家属至邺城实现人质控制,步步为营将这股西北势力纳入掌控范围,为南征解除后顾之忧。这种“软枷锁”式的控制手段,尽显封建政治中权力制衡的残酷逻辑。
文人悲剧:才名与权力的碰撞
孔融之死是汉末文人命阅典型悲剧。他恃才傲物,以“建安七子”的文坛地位屡屡戏侮曹操,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的奏议,触动了曹操集权的核心利益,成为杀身之祸的导火索。表面上,孔融因“谤讪朝廷”“大逆不道”获罪,实则是专制权力对异见声音的无情碾压。路粹的弹劾奏章更像精心编织的罗网,将文饶狂放言论上纲上线为政治罪。脂习抚尸痛哭的举动,在人人自危的许都犹如一束微光,以生命扞卫友情的真挚,与曹操的权谋形成鲜明对比。孔融的悲剧印证了封建时代文人“才高见嫉,道直逢害”的宿命,也暴露了曹操“外宽内忌”的政治性格。
荆州易主:亲情与权力的扭曲
刘表集团的内部分裂,深刻揭示了权力对亲情的腐蚀。蔡氏因姻亲关系偏爱刘琮,蔡瑁、张允等外戚集团顺势构陷刘琦,形成鲜明的派系对立。刘琦“去梯问计”的典故,既显其求生之切,也暴露了封建家庭职储位之争”的凶险。诸葛亮以申生、重耳的典故点拨,不仅是智慧的体现,更暗含对封建伦理职嫡庶之争”的深刻洞察。刘表临终前父子不得相见的凄凉,与刘琮降曹后刘琦投印于地的愤怒,构成权力斗争中亲情异化的悲哀图景。蒯越、傅巽劝降时的“逆顺论”“强弱论”,看似理性分析,实则是地方士族在乱世职择主而事”的现实选择,将荆州从“刘氏基业”降格为政治交易的筹码。
刘备的道义抉择:乱世中的人性光辉
在荆州易主的混乱中,刘备的选择成为道义的标杆。当得知刘琮降曹时,他虽影断宋忠头”的愤怒,却最终克制冲动;面对“攻琮夺荆州”的诱惑,他坚守“临亡托孤”的信义,拒绝背信弃义;即便曹军迫近,他仍坚持“以人为本”,带着十万百姓缓缓南校这种在生死关头对道义的坚守,与曹操的权谋、刘琮的苟且形成鲜明对比。习凿齿的评论“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精准道出刘备成功的精神密码——在乱世中,道义不仅是伦理选择,更是凝聚人心的政治资本。正是这种“甘与同败”的担当,让刘备在屡败之后仍能聚拢人心,为日后蜀汉基业埋下伏笔。
这段历史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汉末乱世的复杂面相:权谋者的算计、文饶悲剧、亲情的异化与道义的坚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在权力与人性的博弈中,每个人物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共同书写了三国时代的开篇史诗,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权力、道义与人性的永恒思考。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