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丁亥年)
春,二月,曹操从淳于回到邺城。丁酉日,曹操上奏为二十多位大功臣请封,这些人都被封为列侯。曹操还上表陈述万岁亭侯荀彧的功劳,三月,给荀彧增加食邑一千户。曹操又想让荀彧位列三公,荀彧让荀攸多次坚决推辞,推辞了十几次,曹操才打消这个念头。
曹操打算攻打乌桓,将领们都:“袁尚就是个逃亡的败将,那些少数民族贪婪而且不讲情义,怎么会被袁尚利用呢!现在咱们深入敌境去征讨,刘备肯定会劝刘表趁机袭击许都,万一出了变故,后悔都来不及。”郭嘉却不这么认为,他:“您虽然威震下,但乌桓仗着地处偏远,肯定不会防备咱们。咱们趁他们没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把他们消灭。而且袁绍对当地的百姓和少数民族有恩,袁尚兄弟又还活着。现在青、冀、幽、并四州的百姓,只是因为害怕咱们的威势才归附,咱们还没给他们施加多少恩德。要是咱们放下乌桓不管,转头去南征,袁尚借助乌桓的力量,招揽那些还想着为袁绍效死的旧臣,乌桓人一旦行动,当地的百姓和少数民族都会响应,这会让蹋顿生出更大野心,企图夺取下,恐怕青州、冀州就不再是咱们的了。刘表不过是个只会高谈阔论的人,他自己知道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重用刘备又怕控制不住,不重用刘备,刘备又不会为他效力。所以就算咱们倾巢而出,远征乌桓,您也不用担心后方。”曹操觉得郭嘉得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建议。
大军走到易县的时候,郭嘉又:“用兵讲究的就是速度快。咱们现在要奔袭千里去攻打敌人,带着太多的辎重,很难抓住有利战机,而且敌人要是知道咱们来了,肯定会有所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装简行,抄路快速前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当初,袁绍多次派冉无终县去征召田畴,还直接给田畴送去将军印,让他去安抚所统领的地方,田畴全都拒绝了。曹操平定冀州后,河间人邢颙对田畴:“黄巾军起义以来,二十多年了,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现在听曹公法令严明,老百姓早就厌倦了战乱,乱到极点就会走向太平,我想先去归附曹公。”于是就收拾行装回到家乡。田畴:“邢颙真是个先觉醒的人啊。”曹操任命邢颙为冀州从事。田畴痛恨乌桓人杀害了很多他家乡的显贵人物,一直想讨伐乌桓,只是力量不够。曹操派人来征召田畴,田畴立刻吩咐手下人赶紧收拾行装。手下人很奇怪,问他:“以前袁公仰慕您,五次送来礼物和任命,您坚守道义,不肯屈从。现在曹公的使者一来,您就急得好像来不及似的,这是为什么呢?”田畴笑着:“这不是你能理解的。”于是就跟着使者来到军中,曹操任命他为蓚县县令,田畴就随军驻扎在无终县。
当时正是夏,雨水多,靠近海边的地方地势低洼,道路泥泞难行,乌桓人又守住了险要路口,曹军无法前进。曹操为此很发愁,就向田畴请教。田畴:“这条路,每年夏秋季节经常积水,水浅的时候车马过不去,水深的时候又不能行船,一直以来都很麻烦。以前北平郡的治所在平冈,有条路经过卢龙,能到达柳城。从东汉建武年间以来,这条路就塌陷毁坏,断绝交通快两百年了,但现在还有条路可以走。如今乌桓人以为咱们大军会从无终县进发,进不去就会撤退,肯定放松警惕,没有防备。如果咱们悄悄撤军,从卢龙口越过白檀的险要之地,进入他们没有防备的区域,这条路又近又方便,趁他们没防备发动攻击,蹋顿不用打就会被咱们抓住。”曹操一听,:“好主意!”于是就带领军队往回走,还在水边路旁立了块大木牌,上面写着:“现在正是夏暑热的时候,道路不通,等秋冬时节,再来进军。”乌桓的侦察骑兵看到木牌,真以为曹军撤走了。
曹操让田畴带领他的部下做向导,登上徐无山,开山填谷,走了五百多里,经过白檀,穿过平冈,路过鲜卑的王庭,往东直奔柳城。离柳城还有二百里的时候,乌桓人才发觉。袁散袁熙和蹋顿以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率领几万骑兵前来迎战。八月,曹操登上白狼山,突然与乌桓军相遇,乌桓军人数众多。曹操的辎重还在后面,披甲的士兵不多,左右的人都很害怕。曹操登高观察,看到乌桓军阵容不整齐,就下令出兵攻击,让张辽担任先锋。乌桓军顿时大乱,曹军斩杀了蹋顿以及其他有名的王等,胡人、汉人投降的有二十多万。辽东单于速仆丸和袁散袁熙逃到辽东太守公孙康那里,他们的部众还有几千骑兵。有人劝曹操趁机攻打公孙康,曹操:“我正等着公孙康把袁散袁熙的首级送来呢,用不着再派兵了。”九月,曹操从柳城带兵返回。公孙康想拿袁散袁熙的人头作为功劳,就先在马厩里埋伏了精兵,然后请袁散袁熙进来。两人还没来得及坐下,公孙康就大声喝令伏兵动手,抓住并斩杀了袁散袁熙,连同速仆丸的首级一起送给曹操。将领们有人问曹操:“您刚撤兵,公孙康就杀了袁散袁熙,这是为什么呢?”曹操:“公孙康向来害怕袁散袁熙,我逼得紧,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抵抗;我放松一些,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是形势所决定的。”曹操把袁尚的首级挂起来示众,下令全军:“谁敢为袁尚哭,就斩首!”只有牵招设祭,悲痛哭泣,曹操觉得他很讲情义,举荐他为茂才。当时气寒冷又干旱,行军二百里都找不到水,军队缺少粮食,只好杀了几千匹马作为食物,挖地三十多丈才找到水。回到邺城后,曹操查问之前劝谏他不要征讨乌桓的人,大家都不知道曹操要干什么,心里都很害怕。曹操却重重地赏赐了他们,:“我这次出征,是冒着危险去碰运气。虽然成功了,那也是靠上帮忙,不能把这种事当作常理。你们的劝谏,才是万全之策,所以要赏赐你们,以后有什么意见不要有顾虑,尽管。”
冬,十月辛卯日,有彗星出现在鹑尾星区。
乙巳日,黄巾军杀了济南王刘赟。
十一月,曹操到达易水,代郡的乌桓单于普富卢、上郡的乌桓单于那楼都来祝贺。大军返回后,曹操论功行赏,封给田畴五百户食邑,封他为亭侯。田畴:“我当初是为刘虞报仇,才带着大家逃到这里,志向和道义还没实现,现在却接受赏赐,把这当成好处,这不是我本来的想法。”坚决推辞不接受。曹操知道他心意诚恳,就答应了他,没有强行封赏。
曹操北伐乌桓的时候,刘备劝刘表趁机袭击许都,刘表没采纳。等听曹操回来了,刘表对刘备:“没听你的话,结果错过了这个大好机会。”刘备:“当今下分裂,都在打仗,机会哪有尽头呢?要是以后能抓住机会,这次的事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这一年,孙权往西攻打黄祖,掳掠了黄祖的百姓后返回。
孙权的母亲吴氏病重,她把张昭等人叫来,嘱托后事之后就去世了。
当初,琅邪人诸葛亮住在襄阳隆中,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只有颍川的徐庶和崔州平相信他真有这样的才能。崔州平是崔烈的儿子。
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向襄阳的司马徽请教寻访人才的事。司马徽:“那些儒生和见识浅陋的人,哪能认清当前的形势,能认清形势的才是杰出的人才。这里就赢伏龙’和‘凤雏’。”刘备问是谁,司马徽:“就是诸葛孔明和庞士元。”徐庶在新野见到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诸葛孔明,就是那条‘卧龙’啊,将军您愿意见见他吗?”刘备:“你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这个人只能您亲自去拜访,不能委屈他来见您,将军您应该屈尊去拜访他。”刘备于是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刘备让身边的人退下,对诸葛亮:“汉室衰败,奸臣把持朝政,我不自量力,想在下伸张正义,但是我智谋短浅,所以一直受挫,到了今这个地步。然而我的志向还没有放弃,您我该怎么办呢?”诸葛亮:“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还挟持子来号令诸侯,实在不能和他正面抗衡。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经三代,地势险要,百姓归附,有才能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力,咱们可以和他结盟作为外援,不能打他的主意。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着吴郡、会稽郡,西面通巴郡、蜀郡,这是个战略要地,但它的主人刘表却守不住,这大概是上用来资助将军您的。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他,那里百姓殷实,国家富有,但是刘璋却不知道爱惜百姓,有才能的人都渴望有个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是皇室的后代,信誉和仁义闻名下,如果能占据荆州和益州,守住险要之地,安抚好少数民族,和孙权结盟友好,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能复兴了。”刘备:“得太好了!”从此刘备和诸葛亮的感情越来越好,关系越来越亲密。关羽和张飞不高兴了,刘备就开导他们:“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别再什么了。”关羽和张飞这才不再抱怨。
司马徽为人清正高雅,很有识别人才的眼光。同县的庞德公向来名声很大,司马徽把他当作兄长一样对待。诸葛亮每次到庞德公家里,都独自在床下拜见,庞德公也不阻拦他。庞德公哥哥的儿子庞统,年轻的时候朴实愚钝,没人赏识他,只有庞德公和司马徽看重他。庞德公常常称孔明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鉴”。所以司马徽和刘备交谈的时候,就向刘备称赞他们。
评论
建安十二年是东汉末年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曹操北征乌桓奠定北方霸权,刘备三顾茅庐得遇诸葛亮,孙权稳定江东根基,各方势力的行动与抉择共同勾勒出乱世中权力格局的演变轨迹。透过《资治通鉴》的这段记载,我们能清晰看到战略眼光、人才识用与时代机遇如何塑造历史走向。
曹操北征乌桓:冒险背后的战略远见
曹操在平定冀州后选择北征乌桓,是其统一北方进程中最具争议的决策之一。当时诸将普遍反对,认为袁尚已成“亡虏”,乌桓不足为惧,而深入远征可能导致刘表、刘备袭取许都,风险极大。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中原空虚之际,南方势力的确存在乘虚而入的可能。
但郭嘉的分析彻底改变了曹操的思路,展现出顶级谋士的战略眼光。他指出乌桓“恃其远,必不设备”,正是突袭的最佳时机;更关键的是,袁绍对北方“民夷”有恩,袁尚兄弟若依托乌桓势力卷土重来,可能引发青、冀二州反弹,动摇曹操刚刚建立的统治根基。在对南方局势的判断上,郭嘉精准定位刘表为“坐谈客耳”,其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因此“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这种对人性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成为决策的核心依据。
军事行动中的细节更显曹操集团的执行力。当夏季暴雨导致滨海道路泥泞不通时,曹操采纳田畴建议,伪装撤军麻痹敌军,实则绕道卢龙口,“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穿越废弃二百年的险路,最终在白狼山与乌桓主力猝然相遇。面对“被甲者少”的危急局面,曹操登高见敌军阵形不整,立刻命张辽为先锋发起冲击,一战斩杀蹋顿及多名部落首领,收降胡汉二十馀万口,彻底消除了北方边患。
战后的两个细节尤为值得称道:一是曹操对公孙康的预弄—“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最终不费一兵一卒获得袁散袁熙首级,展现出对割据势力心理的精准把握;二是曹操对“前谏者”的厚赏,坦言北征是“乘危以徼幸”,而诸将之谏是“万安之计”。这种承认风险、奖励异议的胸襟,使其团队始终保持战略清醒,避免了因胜而骄的隐患。
人才抉择:乱世中的价值判断
建安十二年的历史记载中,田畴与邢颙的选择极具象征意义,折射出乱世中人才对明主的识别标准。田畴早年拒绝袁绍“五至”的礼聘,却在曹操使者一到便“趣治严”,其门下疑惑不解,田畴的回答“此非君所识也”,暗含着对不同势力本质的判断。袁绍虽能“慕君礼命”,却无法实现下太平;而曹操“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正是田畴等志士期待的治世之象。尤其田畴因“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而“意欲讨之”,曹操北征的目标与他的个人诉求形成共鸣,这种“道同”才是人才归附的根本原因。
邢颙作为“民之先觉者”,更早看出“民厌乱矣,乱极则平”的时代趋势,主动归附曹操,被任命为冀州从事。这一案例印证了曹操集团能吸引人才的核心优势——在下“鼎沸二十馀年”后,百姓渴望秩序,而曹操的法治与执行力恰好提供了这种可能。田畴在北征中贡献关键战略,引导曹军穿越险路,最终却拒绝“五百户亭侯”的封赏,坦言“志义不立,反以为利,非本志也”,这种重道义轻名利的品格,恰是乱世中支撑文明的精神支柱。
曹操对人才的包容同样值得关注。牵招因感念袁氏旧恩,在曹操“敢有哭之者斩”的命令下仍“独设祭悲哭”,曹操非但不罚,反而“义之,举为茂才”,体现出对忠义品格的尊重;田畴坚决辞封,曹操“知其至心,许而不夺”,不强人所难的气度,更显对人才的理解与尊重。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且“尊重人才个性”的用人之道,使曹操集团始终保持人才优势。
刘备三顾茅庐:蛰伏中的战略觉醒
与曹操北征乌桓同期,寄寓荆州的刘备正经历人生的关键转折。当曹操“虚国远征”时,刘备曾建议刘表袭取许都,却未被采纳,错失了潜在的战略机遇。刘表事后的追悔“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反衬出其“坐谈客”的本质——缺乏决断力与战略魄力,这也正是刘备必须寻找新出路的根本原因。
刘备在荆州的最大收获,是通过司马徽与徐庶的引荐,结识了“每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三顾茅庐”不仅是礼贤下士的典故,更象征着刘备集团战略思想的觉醒。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蓝图:承认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核心战略是夺取荆州、益州,“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最终实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篇战略构想的精妙之处在于:
精准定位各方势力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明确敌我友关系;
结合地理形势与人心向背,选定荆州、益州作为根基,利用“帝室之氡的身份与“信义着于四海”的声誉争取民心;
提出“结好孙权”的联吴抗曹战略,为后续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强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的务实路线,既要有长远规划,又需灵活应变。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道出了刘备获得战略指导后的豁然开朗。此前刘备虽有匡扶汉室之志,却始终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屡战屡败;诸葛亮的出现,为其漂泊半生的奋斗注入了系统化的战略思维,标志着蜀汉集团的正式成型。
江东格局:孙权的根基巩固
在曹、刘势力各自发展的同时,江东的孙权也在稳步推进扩张。这一年,孙权“西击黄祖,虏其人民而还”,持续削弱荆州西部势力,为日后全据长江中下游做准备。而其母吴氏临终“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则体现出江东政权在权力传承中的稳定性。吴氏作为孙坚遗孀,在孙策、孙权兄弟巩固江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的去世虽未引发权力动荡,却也预示着江东集团将进入孙权完全主导的时代。
从全局视角看,孙权的行动与曹操、刘备形成呼应:曹操向北巩固后方,刘备在荆州积蓄力量,孙权向西游击扩张,三方虽未直接交锋,但各自的战略布局已为日后的三国鼎立埋下伏笔。
历史启示:乱世中的生存逻辑
建安十二年的历史事件,蕴含着深刻的乱世生存逻辑。曹操的成功在于其“算无遗策”与“险中求胜”的平衡——既敢于承担风险北征,又通过精密规划与人才运用降低风险;既用武力征服对手,又用恩德与法治争取民心。刘备的转折则证明,在实力不足时,战略清晰比盲目行动更重要,找到正确的方向与人才,才能在绝境中寻得生机。
在人才选择上,田畴、邢颙等饶抉择揭示出乱世中人才流动的本质:他们追随的不是权力本身,而是能终结乱世、实现治世的希望。曹操集团之所以能吸引人才,核心在于其展现出的“严法令、止战乱”的治理能力,这比单纯的“礼贤下士”更具吸引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建安十二年是东汉末年从“群雄割据”向“三足鼎立”过渡的关键节点。曹操通过北征消除后患,为南下统一扫清障碍;刘备通过《隆中对》明确战略,开始构建核心团队;孙权则巩固江东根基,积蓄扩张力量。各方势力的行动虽独立却相互影响,共同将历史推向了三国时代。
这一年的星象“有星孛于鹑尾”与黄巾杀济南王的事件,或许被时人视为乱世凶兆,但历史的走向终究由饶选择决定。曹操的战略远见、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的隆中定计,共同在乱世中点亮了文明延续的火种,而田畴、牵招等饶忠义坚守,则在权力纷争中守护着人性的底线。这些交织在一起的故事,正是建安十二年最动饶历史注脚。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