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兵跟袁绍打仗,没打赢,就又退回营地,坚守壁垒。袁绍让人搭起高高的望楼,堆起土山,朝着曹操营中射箭,曹操营里的人都得举着盾牌才能走动。曹操就造了一种霹雳车,发射石块去砸袁绍的望楼,把望楼都给砸破了。袁绍又派人挖地道攻打曹操,曹操就在营内挖长长的壕沟来抵挡。
曹操这边人马少,粮食也快没了,士兵们疲惫不堪,老百姓被赋税折腾得困苦不堪,好多都叛逃到袁绍那边去了,曹操为此很发愁。他给荀彧写信,商量着要不撤回许县,把袁绍的军队引过来。荀彧回信:“袁绍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在官渡,想跟您一决胜负。您以最弱的力量对抗最强的,要是不能制服他,肯定会被他抓住机会,这可是决定下走向的关键时机。再袁绍,不过是个有点本事的普通人,能招揽人却不会用人。以您的英明神武,又顺应命,做什么不能成功!现在咱们粮食虽然少,但还没到楚汉在荥阳、成皋对峙时那么艰难。那时候刘邦和项羽谁都不肯先退,因为都知道先退就会气势受挫。您用仅占袁绍十分之一的兵力,划地坚守,掐住他的咽喉让他前进不了,到现在都半年了。现在双方的情况都已经很清楚,他们的气势也快耗尽了,肯定会有变化。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候,可不能错过啊。”曹操听了荀彧的话,就继续坚守营地。
曹操看到运送粮草的士兵,安抚他们:“再过十五我就打败袁绍,不会再让你们这么辛苦了。”这时,袁绍几千辆运粮车到了官渡。荀攸对曹操:“袁绍的运粮车早晚就到,押粮将领韩猛勇猛但轻敌,咱们去攻击他,能打败他。”曹操问:“派谁去合适呢?”荀攸:“徐晃可以。”于是曹操就派偏将军、河东人徐晃和史涣去半路截击韩猛,把韩猛打得大败而逃,还烧了他押送的粮草辎重。
冬,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让将领淳于琼等人带一万多士兵护送,在袁绍营地北边四十里的地方宿营。沮授劝袁绍:“可以派蒋奇另外带一支军队在运粮队伍外面巡逻,防止曹操来劫粮。”袁绍不听。许攸也:“曹操兵力少,还把所有军队都拉来抵挡咱们,许县留守的兵力肯定很薄弱。要是咱们分一部分轻装部队,连夜赶路去偷袭,就能拿下许县。拿下许县,就可以迎接子,再讨伐曹操,曹操就成瓮中之鳖了。就算许县没被攻破,也能让曹操首尾不能相顾,肯定能打败他。”袁绍还是不听,:“我必须先打败曹操。”
正巧许攸家里有人犯了法,审配把人抓了起来,许攸一怒之下,就投奔曹操去了。曹操听许攸来了,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出去迎接,拍着手笑着:“子卿(许攸字子卿)你大老远来了,我的大事有戏啦!”两人入座后,许攸问曹操:“袁军势力强大,你打算怎么对付?你们现在还有多少粮食?”曹操:“还能支撑一年。”许攸:“别扯了,再实话!”曹操又:“能撑半年。”许攸:“你到底想不想打败袁绍啊!怎么还不实话!”曹操这才:“刚才跟你开玩笑呢。实际上只能撑一个月了,你该咋办?”许攸:“你现在孤军坚守,外面没有救援,粮食又快没了,这可是危急时刻。袁绍有一万多车辎重,都在故盛乌巢,守粮的军队防备不严密,如果派轻装部队去偷袭,趁他们没防备的时候杀到,烧掉他们的粮草储备,不出三,袁绍自己就败了。”
曹操一听,特别高兴,就留下曹洪、荀攸守营,自己带着五千步兵和骑兵,都打着袁军的旗帜,士兵嘴里衔着枚防止出声,把马嘴绑上,夜里从路出发,每人抱着一捆柴草。路上有人盘问,就回答:“袁公怕曹操偷袭后面的运粮部队,派我们来加强防备。”问话的人信以为真,也没多怀疑。到了乌巢,曹军包围营地,四处放火,营里顿时大乱。
亮的时候,淳于琼等人看到曹操的兵少,就出营门摆开阵势,曹操赶紧下令猛攻,淳于琼抵挡不住,退回营中坚守,曹操继续攻打。袁绍听曹操去攻打淳于琼,就对儿子袁谭:“就算曹操打败淳于琼,我把他的营地端了,他也没地儿可回!”于是派将领高览、张合等人去攻打曹操的营地。张合:“曹公派的都是精兵,肯定能打败淳于琼他们,淳于琼要是被打败,咱们这事儿就完了,还是先去救淳于琼吧。”郭图却坚持要攻打曹操的营地。张合又:“曹公营地防守坚固,肯定攻不下来。要是淳于琼他们被抓,咱们这些人都得当俘虏。”袁绍不听张合的,只派了少量骑兵去救淳于琼,却用重兵攻打曹操营地,结果没打下来。
袁绍派去救乌巢的骑兵到了,曹操身边有人:“敌人骑兵快到了,分点兵去抵挡吧。”曹操生气地:“等敌冉背后了再报告!”士兵们听了,都拼死作战,最后大破袁军,杀了淳于琼等人,把粮草全烧了,还杀了一千多袁军士兵,把他们的鼻子都割下来,牛马则割掉嘴唇和舌头,拿去给袁绍的军队看,袁绍的将士们看到后都惊恐万分。
郭图因为自己的计策没成功,觉得很羞愧,就又在袁绍面前张合的坏话:“张合看到我军失败,可高兴了。”张合又气又怕,就和高览一起烧掉攻城器具,到曹操营中投降。曹洪心里犯嘀咕,不敢接受,荀攸:“张合的计策不被采用,一怒之下才来投奔,你有什么可怀疑的!”曹洪这才接受了他们。
这下袁绍的军队人心惶惶,彻底崩溃了。袁绍和袁谭等人戴着头巾,骑着马,带着八百骑兵渡过黄河逃走。曹操没追上,缴获了袁绍所有的粮草辎重、文书档案和金银财宝。剩下投降的袁军,曹操把他们全活埋了,前后一共杀了七万多人。
沮授没来得及跟袁绍一起渡河,被曹操的军队抓住了,他大声喊道:“我不是投降,是被抓住的!”曹操和沮授以前有交情,亲自迎接他:“咱们各为其主,分隔两地,没想到今你被我抓住了!”沮授:“袁绍决策失误,才导致失败。我智谋和力量都耗尽了,被抓也是活该。”曹操:“袁绍没谋略,不听你的计策,如今下大乱还没平定,我正想和你一起谋划大事呢。”沮授:“我的叔父、母亲和弟弟的性命,都掌握在袁绍手里,如果承蒙你的好意,让我快点死就是我的福气了。”曹操叹息:“要是我早点得到你,下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但最后看沮授一心想回袁绍那边,曹操就把他杀了。
曹操在收缴的袁绍信件中,发现了许县和自己军中一些人给袁绍写的信,他看都没看,直接烧了,:“袁绍强大的时候,连我自己都不能保证安全,更何况其他人呢!”
评论
官渡之战作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战役关键阶段的博弈过程,不仅展现了军事谋略的交锋,更暴露了人性弱点对战争走向的深刻影响,其背后的战略思维与决策逻辑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绝境中的战略定力:曹操的坚守与荀彧的远见
战役初期,曹操陷入严重劣势。袁绍凭借兵力与资源优势,以高橹射箭、地道强攻等战术压制曹军,而曹操虽以霹雳车、长堑勉强应对,却面临“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的绝境,甚至百姓因赋税繁重多叛归袁绍。此时曹操萌生退意,计划“还许以避绍师”,这一决策几乎可能断送全局——一旦后撤,不仅丧失战场主动权,更会让袁绍乘势席卷中原。
关键时刻,荀彧的回信成为扭转心态的关键。他精准点出三大核心:一是战略窗口期的不可逆转性,强调“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将官渡之战定义为决定下走向的“大机”;二是对手的致命缺陷,直指袁绍“能聚人而不能用”的本质,与曹操“神武明哲辅以大顺”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历史经验的镜鉴,以楚汉荥阳对峙为例,阐明“先退则势屈”的博弈逻辑,坚定曹操“扼其喉而不得进”的持久战决心。这种对战略态势的清醒判断,展现了顶级谋士“洞察本质、逆向破局”的思维能力。
曹操的可贵之处在于“从善如流”。他不仅采纳荀彧建议坚守,更以“却十五日为汝破绍”的豪言稳定军心,展现了领袖在绝境中凝聚士气的关键能力。这种“战略定力+战术弹性”的结合,为后续反击埋下伏笔。
决策链的崩塌:袁绍集团的致命失误
与曹操集团的高效决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绍在战役关键节点连续犯下颠覆性错误,其核心问题在于刚愎自用与团队内耗的双重侵蚀。
在后勤防护上,沮授建议“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这一预防曹操偷袭粮道的关键建议被袁绍无视,直接导致后续淳于琼护粮部队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在战略奇袭上,许攸提出“轻军星行掩袭许都”的致命一击方案,直击曹操“悉师拒我,许下空弱”的软肋,却被袁绍以“吾要当先取操”的固执拒绝。更致命的是,当许攸家族因犯法被审配收系时,袁绍未能调和内部矛盾,反而将这位掌握核心军情的谋士推向敌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袁绍的决策失误本质是领导力的全面缺失:既不能识别正确建议,又无法平衡内部派系(审配与许攸的矛盾),更缺乏对战场变量的应变能力。正如荀彧所言,他只是“布衣之雄”,空有资源却不懂整合运用,最终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破局时刻的奇袭艺术:细节决定胜负
许攸的叛降成为战役转折点,而曹操的应对则展现了顶级军事家的素养。“跣出迎之”的急洽“抚掌笑曰‘吾事济矣’”的自信,既体现对人才的重视,更彰显捕捉战机的敏锐。当许攸点破“袁氏辎重在乌巢,屯军无严备”的要害时,曹操果断实施奇袭,其战术设计堪称经典:
伪装渗透:全军改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隐蔽行踪,遇盘问则以“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为由蒙混过关,展现极致的细节把控;
集中火力:抵达后“大放火”制造混乱,利用敌军恐慌扩大战果;
临危决断:面对袁绍援军逼近,曹操以“贼在背后,乃白!”的怒吼压制分兵之议,强调整体战局优先,确保歼灭乌巢守敌;
心理震慑:“尽燔其粮谷”“取其鼻、割牛马唇舌以示绍军”,通过恐怖威慑瓦解敌军斗志。
乌巢之火不仅烧毁了袁绍的粮草,更点燃了其军队的崩溃导火索。而郭图因“惭其计之失”诬陷张合,导致张合、高览降曹,则是袁绍集团内部矛盾总爆发的体现,最终形成“粮草尽焚+核心将领叛逃”的双重崩盘。
战后处置的政治智慧与历史反思
曹操在获胜后的两个决策尤为值得玩味:一是“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一句“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尽显胸襟,此举彻底瓦解了潜在的内部不稳定因素,巩固了统治基础;二是对沮授的“赦而厚遇”与最终诛杀,既体现对人才的惋惜,又坚守“不可为我所用则除之”的政治底线,展现了乱世职恩威并施”的生存法则。
官渡之战的本质,是制度效率与领导能力的较量:曹操集团以“战略清晰、决策高效、赏罚分明”对抗袁绍集团的“目标模糊、派系倾轧、刚愎自用”,最终以弱胜强。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更留下深刻启示——在实力悬殊的博弈中,战略定力、团队协作与关键节点的决断力,往往比单纯的资源优势更能决定胜负。正如兵法所言:“上下同欲者胜”,官渡之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其中蕴含的博弈智慧,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