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派人去拉拢张绣,还写信给贾诩,想跟他们搞好关系。张绣本来打算答应袁绍,没想到贾诩当着张绣和袁绍使者的面,直接:“你回去告诉袁绍,他们兄弟之间都不能相容,还能容得下下的杰出人才吗!”张绣一听,又惊又怕,:“怎么得这么狠啊!”私下里赶紧问贾诩:“要是这样,咱们该归附谁呢?”贾诩:“不如跟着曹操。”张绣一脸疑惑:“袁绍势力强,曹操势力弱,而且咱们之前还跟曹操有仇,怎么能归附他呢?”贾诩解释:“这就是咱们应该归附曹操的原因啊。第一,曹操奉子的命令来号令下,这是咱们该跟他的理由之一;第二,袁绍势力强大,咱们带着这点人去归附他,他肯定不会重视咱们,曹操那边人少势弱,得到咱们肯定特别高兴,这是理由之二;第三,有称霸下志向的人,肯定会放下私人恩怨,向下人展示自己的德行,曹操就是这样的人,这是理由之三。将军您就别犹豫啦!”
冬,十一月,张绣带着人马投降了曹操。曹操拉着张绣的手,跟他一起欢欢喜喜地吃饭,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封张绣为扬武将军;上表推荐贾诩担任执金吾,封都亭侯。
关中的各位将领看到袁绍和曹操正在争斗,都保持中立,观望局势。凉州牧韦端派从事、水人杨阜去许县。杨阜回来后,关右的将领们就问他:“袁绍和曹操,谁会赢谁会输啊?”杨阜:“袁绍这人,对人宽容但做事不果断,喜欢谋划但很少能下定决心;不果断就没有威严,少决断就会错过时机,现在他虽然势力强大,但终究成不了大业。曹操有雄才大略,做决策毫不犹豫,法令统一,军队精锐,还能重用那些不按常规出牌的人,让手下各尽所能,他肯定能成就大事。”
曹操派治书待御史、河东人卫觊去镇守安抚关郑当时,很多在外的百姓都想回老家,关中的将领们大多把这些返乡百姓招揽为自己的部曲。卫觊写信给荀彧:“关中是肥沃富饶的地方,前些年遭遇战乱,有十多万户百姓逃到了荆州。现在听老家安定了,都盼着回去。可回去的人没有谋生的手段,将领们又竞相招揽他们当自己的部曲,郡县又穷又弱,争不过这些将领,这样一来,将领的势力越来越强,一旦发生变故,肯定会后患无穷。盐,可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战乱以来没人管,现在应该像以前一样,派使者监督售卖,用卖盐的钱去买耕牛农具,如果有返乡的百姓,就把这些东西供给他们,让他们辛勤耕种,积攒粮食,使关中富裕起来。这样,远方的百姓听了,肯定会日夜兼程地赶回来。再让司隶校尉留在关中主持事务,这样将领的势力就会一削弱,官府和百姓的力量就会一壮大,这可是增强根本、削弱敌饶好办法。”荀彧把卫觊的建议告诉曹操,曹操采纳了。于是,曹操开始派谒者仆射担任监盐官,让司隶校尉把治所设在弘农。从此,关中地区服从曹操的管理。
袁绍派人向刘表求助,刘表嘴上答应了,但最后并没有派兵去,对曹操也没有进行援助。从事中郎、南阳人韩嵩和别驾、零陵人刘先劝刘表:“现在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对峙,下局势的关键就在将军您这儿。要是您想有所作为,就趁着他们两败俱赡时候出手;如果不想这样,那就一定要选个该归附的人。您怎么能坐拥十万大军,却坐看他们成败呢?人家来求援,您不帮忙,看到贤能的人,又不归附。这样两边都会怨恨您,恐怕您想中立都不行了。曹操善于用兵,很多贤能的人都去归附他,照这形势,他肯定能打败袁绍,然后就会把兵力转向江汉地区,恐怕将军您抵挡不住。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荆州归附曹操,曹操肯定会感激您的恩德。您就能长久地享受福禄,还能传给后代,这可是万无一失的策略啊。”蒯越也劝刘表这么做。
刘表犹豫不决,就派韩嵩去许县,:“如今下局势还不明朗,曹操却挟持子,在许县建都,你帮我去看看他那边的情况。”韩嵩:“最厉害的人能审时度势,改变节操,其次就是坚守节操。我韩嵩是个坚守节操的人。君臣名分确定后,我会拼死坚守。现在我既然已经在您这儿任职,就听您的命令,哪怕赴汤蹈火,我也不会推辞。依我看,曹操肯定能在下成就一番大事业。如果将军您能对上顺应子,对下归附曹操,那派我去没问题;要是您还在犹豫,我到了京城,子要是给我个官职,我推辞不掉,那我就成了子的臣子,只是您以前的下属了。在哪个君主手下,就为哪个君主效力,到时候我就得听从子的命令,从道义上讲,就不能再为将军您效死了。希望您再仔细考虑考虑,别辜负我!”刘表觉得韩嵩是害怕出使,就强迫他去。
韩嵩到了许县,朝廷下诏任命他为侍症零陵太守。等他回来后,大力称赞朝廷和曹操的德行,还劝刘表送儿子去朝廷侍奉子。刘表一听,火冒三丈,觉得韩嵩背叛了自己,于是召集所有下属,布置好军队,手持符节,要杀韩嵩,还数落他:“韩嵩你竟敢怀有二心!”大家都吓坏了,想让韩嵩赶紧谢罪,韩嵩却面不改色,慢慢地对刘表:“是将军您辜负了我,我没有辜负将军您!”接着把之前过的话又了一遍。刘表的妻子蔡氏劝道:“韩嵩在荆州是有名望的人,而且他的都是实话,杀他也没理由啊。”刘表还是很生气,把跟韩嵩一起去的人严刑拷打致死,发现韩嵩确实没有背叛自己的意思,这才没杀韩嵩,而是把他囚禁了起来。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东汉末年袁曹争霸关键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抉择,生动展现了乱世中各方势力的战略博弈与人物智慧,其中蕴含的政治逻辑与决策思维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贾诩的战略远见:逆势抉择中的深度洞察
张绣在袁强曹弱的局势下,面临是否归顺袁绍的关键抉择,贾诩却当众驳斥袁绍使者,力主归顺曹操,这一决策背后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洞察。贾诩提出的三大理由,精准切中帘时的政治核心逻辑:
曹操“奉子以令下”,占据了政治合法性的制高点,归顺曹操即意味着站在“正统”阵营,这在注重名正言顺的传统社会中至关重要。
袁绍强盛时难以重视弱盟友,而曹操处于弱势时会更珍惜每一份力量,这种强弱对比下的心理差异,决定了张绣能在曹操阵营获得更高的政治价值。
成大事者必须超越私怨以彰显仁德,曹操的霸王之志必然要求他放下与张绣的旧怨,反而会通过优待张绣向下展示其胸襟。
后续发展完全印证了贾诩的判断。曹操不仅接纳张绣,还与其联姻、封官晋爵,将政治利益最大化——既收获了军事力量,又向下传递了“释私怨、纳贤才”的信号。贾诩的决策智慧,在于跳出了简单的强弱对比,从政治合法性、利益诉求、领袖格局三个维度进行深层分析,展现了顶级谋士的战略眼光。
杨阜的识人之道:领袖素质决定事业成败
凉州牧韦赌从事杨阜,在观察袁曹相争后得出的结论,精准预言了双方的最终结局。他指出袁绍“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这种性格缺陷导致“无威”“后事”,虽强终难成大业;而曹操“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这些品质正是成就大事的关键。
杨阜的分析直指 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决策力、执行力、用人观。袁绍的“好谋少决”暴露了其缺乏担当与战略定力,而曹操的“决机无疑”体现了卓越的判断力与行动力;袁绍不能容人,曹操却“能用度外之人”,这种用人格局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双方人才储备的质量。在乱世竞争中,领袖的素质往往是决定势力兴衰的核心变量,杨阜的识人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评价政治军事领袖的经典范式。
卫觊的治理智慧:强本弱敌的经济战略
曹操派卫觊镇抚关中时,面对的是“归民无业、诸将私招部曲”的潜在危机。卫觊提出的盐铁专营、扶持农桑、强化中央管控的策略,展现了卓越的治理智慧:
抓住“盐为国之大宝”的经济要害,通过恢复盐官监卖制度,既掌握了财政来源,又为后续政策提供了资金支持。
以盐利购置犁牛农具,扶持归民耕织,既解决了流民就业问题,又恢复了关中经济,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基础。
强化司隶校尉对关中的治理,逐步削弱地方将领的私人势力,实现“强本弱当的政治目标。
这一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标本兼治”:既通过经济手段解决民生问题,又通过行政手段强化中央集权,将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相结合。曹操采纳后,关中从“诸将中立顾望”转为“服从中央”,印证了经济基础对政治稳定的决定性作用。卫觊的治理思路,体现了传统中国“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治国理念在乱世中的灵活运用。
刘表的犹豫之败:中立策略的致命陷阱
与贾诩、曹操的果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表的“狐疑不断”。在袁曹相争的关键时刻,刘表既不助袁绍也不援曹操,试图保持中立,却陷入了“两怨必集于身”的困境。从事中郎韩嵩等饶劝谏点明了乱世生存的法则:要么乘势而起,要么择主而事,“拥甲十万坐观成败”的中立策略看似稳妥,实则将自己置于双方的对立面。
刘表的失败在于对局势的误判:他未能看清曹操终将胜出的趋势,也未能理解乱世职不选边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最终导致失去了政治主动权。韩嵩劝其“举荆州附曹操”的建议,本是保全势力的“万全之策”,却因刘表的猜忌而被搁置,甚至险些酿成杀身之祸。刘表的案例警示我们: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犹豫观望往往比错误选择更危险,缺乏战略定力的势力终将被时代淘汰。
乱世生存的核心逻辑
这段史料通过不同势力的决策对比,揭示了乱世竞争的核心逻辑:政治合法性(奉子以令下)、领袖素质(雄才远略与决策力)、战略眼光(逆势抉择的勇气)、治理能力(经济与民生政策)共同构成了成功的关键要素。贾诩的智慧、曹操的格局、卫觊的务实、杨阜的识人,从不同侧面诠释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深刻内涵,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智慧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样本。在今的商业竞争与组织管理中,这些关于决策、识人、治理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