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四年(公元161年,辛丑年)
春正月辛酉日,南宫的嘉德殿着火;戊子日,丙署也着火了。
与此同时,还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二月壬辰日,存放兵器的武库又着火了。
司徒盛允被免职,朝廷任命大司农种暠为司徒。
三月,太尉黄琼被免职;到了夏四月,朝廷让太常沛国人刘矩担任太尉。当初,刘矩做雍丘县令的时候,用礼义谦让来教化百姓。遇到打官司的人,他常常把他们拉到跟前,耳提面命地告诫,气愤这种事忍一忍就过去了,进官府打官司可没那么简单,让他们回去再好好想想。打官司的人听了很感动,往往就各自罢休回去了。
甲寅日,朝廷封河间孝王的儿子参户亭侯刘博为任城王,让他供奉河间孝王的祭祀。
五月辛酉日,有彗星出现在心宿附近。
丁卯日,原陵的长寿门着火。
己卯日,京城下起了冰雹。
六月,京兆、扶风以及凉州发生地震。
庚子日,岱山和博尤来山都出现崩塌、断裂。
己酉日,皇帝大赦下。
司空虞放被免职,朝廷又任命之前的太尉黄琼为司空。
犍为属国的夷人抢掠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带兵打败了他们。
零吾羌和先零等各个羌族部落造反,进犯三辅地区。
秋七月,京城举行求雨的祭祀活动。
朝廷削减了从公卿以下官员的俸禄,向王侯们借贷一半的租税,按照不同等级售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等爵位来筹集钱财。
九月,司空黄琼又被免职,朝廷任命大鸿胪东莱人刘宠为司空。
刘宠曾经担任会稽太守,他简化繁琐的政令,严查违法的行为,把会稽郡治理得非常好。后来他被征召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头,从若邪山谷里出来,每人带着一百个铜钱来送刘宠,:“我们是山谷里的粗人,从来没见过郡里的官员。以前别的太守在任时,官吏到民间搜刮,整夜都不停,有时候狗叫一整晚,老百姓都没法安宁。自从您来了之后,晚上狗都不叫了,老百姓也见不到官吏。我们年纪大了,还能遇到您这样圣明的官,现在听您要离开,所以我们自己过来送送您。”刘宠:“我的治理哪能像您的那么好呀!辛苦你们了,老人家!”然后从每人那里挑了一个大钱收下。
冬,先零、沈氐羌和其他一些羌族部落侵犯并州和凉州,校尉段颎率领湟中的志愿兵去征讨。凉州刺史郭闳贪图和段颎一起立功,就故意阻拦段颎的军队,让他们不能前进。志愿兵服役时间长了,想念家乡,都纷纷叛逃回去。郭闳把责任推给段颎,段颎因此被召回关进监狱,被送去左校署服劳役,朝廷让济南相胡闳代替他做校尉。胡闳既没有威严也没有谋略,羌人于是更加肆意妄为,攻陷了军营堡垒,还互相勾结,侵犯各个郡县,寇患变得更加严重。泰山太守皇甫规上疏:“如今泰山的盗贼快要被消灭了,局势大致平定,却又听各个羌族部落都反叛了。我生长在邠岐地区,今年五十九岁,以前做郡吏的时候,两次经历羌人反叛,我事先谋划的事,也有准聊。我一直患有疾病,担心自己寿命将尽,无法报答国家的大恩,希望能得到一个闲散的官职,让我能作为一个使者,乘坐一辆车,去三辅地区慰问,宣扬国家的威望和恩泽,凭借我熟悉的地形和兵势来帮助各路军队。我一直处于穷困孤立的境地,观察郡里的将领已经几十年了,从鸟鼠山到东岱山,他们的弊病都是一样的。一味地寻找勇猛的将领去对付敌人,不如让政治清平;就算像孙武、吴起那样精通兵法,也不如奉公守法。之前的变故还没过去多久,我实在为矗忧,所以才越职出我的一点想法。”朝廷下诏任命皇甫规为中郎将,让他持符节监督关西的军队,去征讨零吾等羌族部落。十一月,皇甫规进攻羌人,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八百人。先零等各个羌族部落仰慕皇甫规的威望和信誉,互相劝来投降的有十多万人。
评论
这段史料记录了汉桓帝延熹四年的动荡局势,从宫廷火灾到边疆叛乱,从官场腐败到民生凋敝,展现了东汉王朝在多重危机交织下的衰败景象,其中蕴含的制度困境与治理教训发人深省:
灾异频发:怒人怨的时代镜像
这一年,“南宫嘉德殿火”“武库火”“原陵长寿门火”等火灾接连发生,“大疫”“雨雹”“地震”“山裂”等灾异密集出现。在汉代“人感应”的认知体系中,这些现象被视为“上示警”,直指朝政的失序。
灾异的集中爆发绝非偶然,而是社会矛盾的集中投射:
宫廷与武库失火,象征着皇权核心与国防力量的脆弱——当宦官专权、军备废弛,连“禁地”都无法保障安全,王朝的统治根基已岌岌可危;
大疫与地震导致民生雪上加霜,而朝廷应对乏力,只能靠“赦下”“减俸禄”等形式主义措施敷衍,进一步加剧了百姓对政权的失望;
岱山等名山“颓裂”,在古人眼中是“社稷不稳”的预兆,暗合当时“羌乱频发”“盗贼四起”的现实。
这些灾异的背后,是“人祸”大于“灾”——宦官集团的挥霍无度耗尽了国库,地方官的横征暴敛逼反了百姓,当统治阶层对灾异的警示视而不见,“怒”便成了“人怨”的外化。
财政危机与吏治腐败:王朝运转的全面失灵
为应对危机,朝廷采取“减公卿俸禄”“貣王侯半租”“卖官鬻爵”(关内侯、虎贲等均可买卖)的措施,这些饮鸩止渴的手段,暴露了财政的彻底崩溃:
卖官鬻爵的本质是“饮鸩止渴”:用“虎贲、羽林缇骑”等职位换钱,等同于出卖国家机器的公信力,最终导致“官员素质下降-治理能力衰退-百姓更不满”的恶性循环;
减俸与征租的不公:“减公卿奉”“貣王侯半租”看似“共克时艰”,但宦官与亲信的财富丝毫未受影响,负担最终转嫁到普通官员与百姓身上,进一步激化了阶层矛盾。
而吏治的腐败则让危机雪上加霜:凉州刺史郭闳为“贪共其功”,故意阻挠段颎平羌,导致“义从羌叛归”,最终却将责任推给段颎——这种“邀功诿过”的官场生态,让有能力的官员被打压,无能之辈靠钻营上位,边疆的“羌患”自然愈演愈烈。
士饶两种治理范式:柔性教化与务实平乱
在普遍的腐败与混乱中,刘矩、刘宠、皇甫规三位官员的作为,展现了乱世中士大夫的治理智慧,也反衬出体制的病态:
刘矩的“礼让化民”:他任雍丘令时,对诉讼者“提耳训告”,劝其“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用道德教化化解矛盾。这种“以德治民”的方式,在律法废弛的时代,成为维系基层秩序的微弱纽带。但它的有效性仅限于范围,无法改变整个官场的贪婪与暴虐。
刘宠的“简除烦苛”:他任会稽太守时,废除繁琐苛政,禁止官吏扰民,让“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山阴老叟“奉百钱送斜的细节,道尽了百姓对“不折腾”的朴素渴望——当官员守住“不扰民”的底线,便是最大的政绩。刘宠“选一大钱受之”的举动,既保全了百姓的心意,又坚守了清廉的原则,成为后世“清官”的典范。
皇甫规的“威德并施”:面对羌乱,他既反对郭闳的“邀功”,也不盲从段颎的“纯武力”,而是提出“力求猛敌不如清平,勤明孙吴未若奉法”的治理理念——平定叛乱的关键,在于整顿吏治、赢得民心。他上任后“击羌破之”,又靠“威信”招降十余万羌人,证明“恩威并施”比单纯镇压更有效。但皇甫规的成功依赖个人能力,无法复制到整个腐败的体制郑
边疆困局:羌乱背后的治理失效
羌饶持续叛乱,是边疆治理失败的集中体现:
段颎本有平羌之才,却因郭闳的掣肘被冤入狱,反映出“内斗”已凌驾于“边防”之上——当官员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安危之前,边疆的稳定便无从谈起;
胡闳接任后“无威略”,导致羌人“覆没营坞,寇患转盛”,证明“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是边疆动荡的根源;
皇甫规的平叛策略直指核心:羌乱的本质是“吏治腐败”引发的“民怨”,而非单纯的“民族矛盾”。他的成功招降,明羌人并非“生叛逆”,而是被贪官污吏所逼。但这种“治标”的成功,无法改变“朝廷腐败-边官暴虐-羌人反抗”的恶性循环。
延熹四年的历史,如同一幅“王朝病入膏肓”的诊断书:灾异是“症状”,财政危机是“并发症”,吏治腐败是“病根”,而宦官专权则是“催化剂”。刘矩、刘宠、皇甫规的努力,如同给重症病人注射的“强心针”,能暂时缓解痛苦,却无法治愈深层的病灶。当卖官鬻爵成为常态,当邀功诿过成为惯例,当百姓只能寄望于“清官”而非“制度”,这个王朝的崩塌,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