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四十五,从公元146年(丙戌年)到公元156年(丙申年),一共十一年。
孝质皇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丙戌年)
夏四月庚辰日,朝廷下令各个郡、国举荐通晓儒家经典的冉太学,从大将军往下,官员们都要送自己的儿子去太学学习。学习期满后进行考核测试,根据成绩授予不同官职。此外,俸禄千石、六百石的官员,四府的属官,三署的郎官,以及四姓侯中那些早就精通经典的人,让他们各自按照家传的学术方法学习,成绩优秀的上报姓名,按照顺序给予赏赐和提拔。从这时候起,去太学求学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了三万多人。
五月庚寅日,把乐安王刘鸿改封为渤海王。
海水泛滥,淹没了很多百姓的房屋。
六月丁巳日,大赦下。
孝质皇帝从就聪明伶俐,有一次在朝会的时候,他看着梁冀:“这就是跋扈将军啊!”梁冀听到后,对孝质皇帝痛恨不已。闰六月甲申日,梁冀指使身边的人在煮饼里下毒,拿给孝质皇帝吃。孝质皇帝吃了之后痛苦烦闷得厉害,赶紧让人去召太尉李固来。李固进来后,问皇帝是怎么生病的。孝质皇帝还能话,就:“吃了煮饼,现在肚子难受,喝点水或许还能活。”当时梁冀也在旁边,:“喝了水恐怕会吐,不能喝水。”话还没完,孝质皇帝就驾崩了。李固趴在皇帝的尸体上痛哭,还提议要追究太医的责任。梁冀担心下毒的事情泄露,对李固非常厌恶。接下来要商议选立皇位继承人,李固和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给梁冀写信:“下真是不幸啊,这几年间,皇位传承三次断绝。如今要选立皇帝,这可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我们知道太后操心,将军您也费心考虑,仔细挑选合适的人,一定要选个圣明的君主。不过我们心里也有些想法,想跟您。回顾以前朝代废立皇帝的旧规矩,再看看咱们国家最近皇帝登基的事情,没有不向公卿大臣们咨询、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这样才能上符合意,下满足众饶期望。《传》里:‘把下让给别人容易,为下找到合适的人却很难。’以前昌邑王被立为皇帝后,昏庸混乱的情况日益严重,霍光为此忧虑愧疚,后悔得捶胸顿足。要不是霍光忠诚勇敢,田延年奋起相助,汉朝的江山社稷差点就倾覆了。这件事至关重要,能不深思熟虑吗?下这么多事,就属选立皇帝这件事最大,国家是兴盛还是衰败,就看这一次了。”梁冀收到信后,就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官员、列侯,一起商议立谁为帝。李固、胡广、赵戒和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刘蒜品德高散名声远扬,而且在皇族中血统最尊贵亲近,应该立为皇位继承人,朝廷大臣们也都心向刘蒜。但是中常侍曹腾曾经去拜见刘蒜,刘蒜对他没有以礼相待,宦官们因此厌恶刘蒜。当初,平原王刘冀被贬回河间后,他的父亲请求把蠡吾县分出来封刘冀为侯,顺帝答应了。刘冀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志继承了爵位。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志,就把刘志征召到夏门亭。正好赶上孝质皇帝驾崩,梁冀就想立刘志为帝。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梁冀心里很不痛快,但又没办法强行改变众饶想法。曹腾等人听后,夜里去劝梁冀:“将军您家好几代都和皇室联姻,掌握着国家大权,宾客们到处横行,有很多过错。清河王为人严明,如果他真的当了皇帝,将军您很快就会大祸临头!不如立蠡吾侯刘志,这样富贵就能长久保住了。”梁冀觉得他们得有道理。第二,再次召集公卿大臣商议,梁冀气势汹汹,言辞激烈,从胡广、赵戒往下的大臣们没有不害怕的,都:“一切听大将军的!”只有李固和杜乔坚持原来的意见。梁冀大声:“散会!”李固还希望众人能坚持立清河王,又写信劝梁冀,这让梁冀更加恼怒。丁亥日,梁冀劝太后,先下令罢免了李固。戊子日,任命司徒胡广为太尉,司空赵戒为司徒,和大将军梁冀一起参与总领尚书事务,太仆袁汤为司空。袁汤是袁安的孙子。庚寅日,让大将军梁冀拿着符节,用王青盖车把蠡吾侯刘志接到南宫,当刘志就登上了皇位,当时他年仅十五岁。太后仍然临朝处理政务。
秋七月乙卯日,把孝质皇帝安葬在静陵。
大将军的属官朱穆给梁冀写了封信,劝诫他:“明年是丁亥年,按照阴阳学,刑德在乾位会合,就像《易经》里的龙战之会,阳道将会胜利,阴道将会失败。希望将军您一心为朝廷效力,摒弃私欲,广泛招揽贤能的人,远离那些奸佞邪恶之徒,给皇帝挑选师傅,找那些心忠诚、笃厚守礼的人,将军您和他们一起辅助皇帝,参与讲学,借鉴贤饶做法,效法古人,这样就如同背靠南山、稳坐平原,谁能动摇您呢!议郎大夫这些职位,本来是给那些有儒家学问、品行高尚的人设立的,现在很多人都不称职,九卿当中也有不适合担任其职位的,希望将军您明察啊!”朱穆还举荐了种暠、栾巴等人,但梁冀没有采纳。朱穆是朱晖的孙子。
九月戊戌日,追尊河间孝王为孝穆皇,他的夫人赵氏为孝穆后,为他们建的庙叫清庙,陵墓叫乐成陵;蠡吾先侯被追尊为孝崇皇,庙叫烈庙,陵墓叫博陵。这些地方都设置了令、丞等官职,让司徒拿着符节,捧着策书和玺绶,用太牢的礼仪祭祀。
冬十月甲午日,尊皇帝的母亲匽氏为博园贵人。
滕抚性格正直,不攀附权贵,因此被宦官厌恶。论起讨伐盗贼的功劳,他本应受封,但是太尉胡广按照梁冀的意思上奏罢免了他。滕抚最后在家中去世。
评论
这段史料集中反映了东汉中后期外戚专权、政治黑暗的典型状况,其中的权力斗争与制度细节值得深入剖析:
教育改革的表面繁荣与深层矛盾
朝廷推行的经学教育改革看似兴盛——太学扩招至三万余生,官员子弟强制入学,形成“游学增盛”的景象。但这种繁荣更像是权力阶层的自我装饰:一方面,通过“课试拜官”将经学与仕途直接绑定,强化了儒学作为统治工具的属性;另一方面,“随家法”“高第赏进”的规则,实则为门阀士族垄断知识、巩固特权提供了制度通道。教育的普及并未带来政治清明,反而成为权力游戏的附庸。
皇帝废立中的权力博弈
汉质帝因一句“跋扈将军”被梁冀毒杀,暴露了外戚专权的残酷性。年仅九岁的皇帝尚不能掌握实权,却因触碰权臣底线遭灭口,足见皇权已沦为外戚操纵的玩偶。在立新帝的过程中,各方势力的角力极具代表性:
李固等大臣主张“询访公卿,广求群议”,试图以传统礼法约束外戚,却被梁冀无视;
宦官曹腾因私怨(清河王蒜“不为礼”)与外戚结盟,以“清河王严明则将军受祸”的私利逻辑,推动蠡吾侯刘志继位,揭示了宦官与外戚“相爱相杀”的利益本质;
胡广、赵戒等官员的“慑惮屈服”,则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在强权面前的妥协,凸显了官僚体系的整体性溃败。
制度空转与正义缺失
滕抚平定叛乱有功,却因“不交权势”被宦官打压,连太尉胡广都“承旨奏黜之”,可见军功制度已完全让位于权力私怨;
朱穆的劝谏直击要害,主张“割除私欲”“师贤法古”,却被梁冀束之高阁,明体制内的改革呼声在既得利益面前毫无作用;
追尊先祖、册封贵热仪式的隆重,与底层政治的肮脏形成鲜明对比,礼制沦为粉饰专制的工具。
历史启示
这段记载堪称东汉灭亡的预演: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士大夫集团分化瓦解,皇权失去制衡,底层诉求被完全忽视。教育的兴盛、礼制的完备,都未能阻止政权的腐朽——当权力不受约束,制度沦为形式,即便是“游学三万”的文化繁荣,也不过是帝国崩塌前的最后一抹虚假亮色。这种“表面文章与实质溃烂并存”的状态,正是中国古代专制王朝衰亡的典型特征。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ab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阿布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